王睿
【摘要】《測試技術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現代測試技術發展迅速,且課程內容知識面廣、枯燥、抽象,學生普遍覺得學習難度較大。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對《測試技術基礎》課程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實驗教學幾個方面的改革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測試技術基礎》;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測試技術基礎》是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在機械類本科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初步掌握進行動態測試和常用工程試驗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學習起來普遍感到難度較大,且在實際應用時無從下手,缺乏系統思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本文針對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對《測試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淺要分析。
一、課程現狀分析
從近年來機械類專業學生《測試技術基礎》課程理論和實踐學習的情況來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各章節聯系不夠緊密,相對來說比較分散、雜亂;課程偏重于工作原理介紹,理論性較強,而涉及的知識又非常廣泛;缺乏對實際產品的介紹,使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學習后不知如何應用,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總學時不斷壓縮,但測試技術發展迅速,新內容越來越多。如何在短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了解到行業中的前沿技術,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三是教學模式單一,以傳統講授法為主,且講授過于空泛,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較差。四是實驗教學環節薄弱。實驗類型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少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只需按照實驗步驟就可以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卻不了解所做的實驗原理及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優化課程內容體系
一是強化學生的系統思維,使學生能夠準確、迅速地掌握傳感器的工作特點及其對應的調理電路的經典搭配,從而為組建合理、正確的測量系統打下基礎。二是注重《測試技術基礎》課程與其相關工程技術課程的分工與銜接,既要保證本門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又要盡量避免與其他相關核心課程(如《控制工程》)發生沖突,同時還要為后續專業課程(如《機械故障診斷》)的學習打下基礎。三是從工程實踐出發,介紹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計算機測試技術、光電檢測技術和無損檢測技術,使學生在掌握傳統測試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越來越多的新型檢測技術原理和方法。四是強化測試系統設計中的典型架構類型介紹、設計基本原則、設計步驟和常見的放大、濾波等調理電路,以及系統設計中應考慮的精度設計、抗干擾設計等問題。
三、教學方法改革
一是啟發式教學以“問題”為起點,在講解每一部分內容之前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二是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素材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生動活潑的多媒體素材,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增大信息量。三是通過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本課程的實用價值和重要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意識,引入新技術,開闊學生的學術眼界。
四、實踐教學改革
一是通過開發不同類型的實驗(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設計,參與到實驗的全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與現代計算機測試技術同步,利用虛擬儀器開發平臺LabVIEW,開發虛擬實驗項目,使學生與現代先進技術接軌。讓學生自己編制LabVIEW軟件實現信號的采集與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三是開發課程設計項目,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不同物理量測試的測試系統設計。從測試任務、測試方案、傳感器的選擇、后續測量系統的設計、測量系統效能分析等幾個方面完成相應的測試系統的設計。
五、結語
本文對《測試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驗方法進行了探索,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還能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其他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海浪,彭治國.對機械專業《測試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05-15.
[2]張鳳生,王海峰,孫忠義,李智,楊倩.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2-01-15.
(作者單位:武漢華夏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