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學帶來許多變革,各種優質的網絡學習平臺、學習軟件使教育教學實現了信息化。本文依托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針對高職院校的英語口語課程從課程整合、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性的改革。
【關鍵詞】信息化;英語口語教學;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李朝霞(1971-),女,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外語實踐教學和信息化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大數據背景下高職外語教學改革的研究——以英語語言技能培養為例” (項目編號:Hnky2017-77 ) 的研究成果之一。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網絡學習軟件得到開發和優化,從遠程學習到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等,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輕松地通過網絡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這些發展不但使高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催生了新的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明確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為大學英語改革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性與實踐性。在信息化高校外語改革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陳堅林教授(2010)認為信息技術與外語整合的內涵是指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外語教學方式。整合被視作換一種教學方式,那就意味著要將教學環境、學習者需求、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方法、教師素養、 硬件與軟件資源以及教學支持系統等因素全面地結合起來。
一、高職學生英語口語現狀
1.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高職院校里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雖然英語成績中等以下,但是經歷了高中比較艱苦的三年學習歷練,具備基本的語言素養和較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另一部分的生源是來自對口單招或者是五年一貫制的學生,這些學生英語基礎非常薄弱,語音、詞匯量、語法結構等表現都很差,導致高職學校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2.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模式單一表現在師資來源和教學方法方面。許多人都認為,最能勝任英語口語教學莫非外籍教師了。所以不少學校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彰顯自己的口語教學特色和投入,不惜花大血本從海外聘請外籍人士擔任本校的口語教師。許多外教沒有經過校本培訓,不了解學情,接過一本書一支粉筆就上了講臺,而且一講就講一兩年。不置可否,外籍教師具備純正的英語發音和地道的表達方式,他們性格開朗,課堂活動也比較豐富多彩,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合適英語基礎階段的教學。但是,進入專業階段學習后,英語口語教學應該更多地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滿足崗位的需求。比如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到了大二、大三階段,只依靠沒有商務背景的外籍教師在教室組織些游戲活動、練習句子或練習日常對話等的活動是遠遠不能滿足教學要求的。英語口語教學必須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訓練學生具備更好的就業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
3.英語口語教學媒介的單一。在大數據時代,網絡學習平臺和軟件得到開發和優化,一些優秀的口語學習軟件、口語學習平臺、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也應運而生,不少學生也自己在網上報名學習口語。然而,一些高職院校的口語教學使用的媒介只是教科書、粉筆、能播放PPT、音頻、視頻的多媒體教室,教學方法和教學媒介傳統單一,教師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質的網絡資源來優化口語教學。
基于以上問題,課題組針對商務英語專業的英語口語課程,結合新的信息技術優勢,著眼行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對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教學媒介、課程設置以及學業考核等方面做了些探索性的改革。
二、課程改革
1.平行課程的整合。英語口語課、英語視聽說課、綜合英語課這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中都把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教學任務。但是一直以來,這幾門課程都各自為政,互不干擾,每個科任老師都根據自己的教材設計教學任務和活動。然而,這三門課程的教材中有些單元的主題和任務是一樣的,它們有些內容是交叉或者重合的。相同的內容經過兩、三個老師反復訓練,不但浪費了學生的時間還會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比如:視聽說教材上的 “Nice to Meet You!”和綜合英語“My Campus”都是講述新生剛入學時新校園的認識;視聽說的“Where is ...”和口語教材上的“Asking for Directions”都是訓練學生問路的交際能力;綜合英語的“How is Language Learned”和口語教材的“How do You Learn English”等等。為了節省資源和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這三門英語課的授課老師進行集體備課,根據課程的特點、教學要求、授課時長,他們把重合的單元或篇章進行整合,有些被刪減了,有些被重組成螺旋式的展現形式,有些調整了教學進度和順序。比如關于“如何學習英語”這個話題中,由于英語口語課的周課時才2節,而綜合英語是6節,我們把被編排在口語教材后面的“How do You Learn English”提到前面來學習,要求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的詞匯、短語、句型,在接著后面的綜合英語課上,學生不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學習詞匯、短語、句型,在進行適當的拓展后,學生根據教師的設計,進行各種口語操練活動,例如角色扮演、課題訪談、話題闡述、小組討論等任務型學習,從輸入到輸出,完成了學習和應用的內化過程。
2.教學資源的整合。教指委主任委員劉戴林在“全國高職院校外語教學工作會議”(2014年)報告中指出:高職外語類專業課程的定位是為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以培養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為目標,著重培養職場環境下的語言交際能力。
經過一年級基礎階段的學習,大二的學生進入了專業學習階段,我們著力于培養學生在商務環境下的口頭交際能力。但是光靠一本教材和沒有商務背景的外籍教師是不夠的,課題組根據行業的特點和崗位的需求,結合近幾年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口語賽項)的內容對大二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材料進行整合和補充,增加了英語工作報告、產品介紹、報表的表述、客服服務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材料具有鮮明的行業性和時代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商務英語運用能力。同時我們還根據職場英語的運用范疇,把口語訓練分成幾個模塊,它們是信息理解能力、轉述能力,產品的介紹、推銷能力,工作報表的描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運用英語服務客人的技巧等等。
圖一是訓練學生的描述能力和分析能力。圖二是訓練學生的產品推銷能力和客服能力。
大二的英語口語課程進行模塊教學,根據不同的模塊內容課題組的老師制作微課視頻,講授各種商務能力的訓練技巧,我們邀請外籍教師參加選材、構思、制作、錄音等重要環節的工作,讓他們熟悉教學內容和要求,以便他們能更好地駕馭經過資源整合后的口語課堂。由于口語微課視頻比較精悍,內容精深,學習者需要花費不好時間反復觀摩學習,所以課題組老師把微課視頻發布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要求學生使用自己的移動端進行課前觀看、學習、消化理論知識,課堂上進行操練,提高口語學習的實效性和時效性。
3.教學模式改革。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教學手段的革新,課題組的還根據英語口語課程特點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我們基于大數據時代的“云服務”和“教育云”,使用“大學英語視聽說”人機互動平臺作為第二課堂的自主學習模式,這個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課堂和教師以外的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平臺上的資源按時更新,音頻、視頻質量較好,對話的仿真性比較高,學生就像跟真人一樣進行交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學生移動端進行在線指導、監督學生的學習活動。比如老師利用“藍墨云班課”軟件發布教學音頻、視頻,學生可以使用手機移動端把自己的語音練習、英語朗讀和對話練習等的音頻和視頻作業等上傳到平臺,老師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學生上傳的作業進行檢查、點評、打分。此外,我們還可以使用“云班課”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老師在“云班課”發布微課,讓學生提前學習、思考,然后在課堂上交流。這種移動課堂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幫助老師更好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教”與“學”走出課堂,實現“泛在學習”,給基礎差的學生提供更多時間和機會,基礎好的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避免了參差不齊的學生中有“吃不飽”或者“消化不良”的現象。
4.課程考核的改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明確指出: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估,即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估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性評估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的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但是一直以來,我們教學上的形成性評估只體現在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這些評估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評估數據收集的工作量很大,消耗老師或教務部門不少時間和精力,從而影響過程性評估的實效。而在教學信息化時代,我們借助各種優質的網絡教學平臺能夠把口語學習的過程性評估做得更細致、更客觀,它們記錄下學生的學習軌跡,跟蹤他們的學習活動。“大學生視聽說”學習平臺記錄學生每次學習的時長、學習成績、發音困難、表達錯誤等。“iSmart”詞匯智能訓練平臺記錄下學生詞匯量的積累過程、易錯詞匯的類型、詞匯應用方面的困難等等。因此,平臺上所記錄下來的數據是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的重要依據。
除了以上的學習平臺,近幾年國內外一些英語口語自動測評系統相繼出現,國外的Versant 系列口試所采用的Ordinate自動評分系統和TOEFL-iBT(TPO)采用的SpeechRater自動評分系統,以及國內的科大訊飛研發的“暢言英語聽說讀學習平臺”智能交互式軟件和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發的“英語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與評估系統”。這些自動評測軟件在很大成都市可免除人為因素的干擾,能夠客觀反映考試的口語能力,同時還能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具有很大優勢。
三、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在信息化背景之下,高校英語教師要不斷探究大學英語信息技術的教學特點,結合高職院校專業的人才培訓目標和行業對外語能力的需求,探究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高校英語教育變革路徑與模式,改革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內容、手段和評價機制,強化課程的頂層設計,促進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一個系統的信息化英語口語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明珠.形成性評估在多模態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7).
[2]陳樺,吳奎,李景娜.英語口語自動評測新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 2019(2).
[3]毛艷嬌.信息化背景下大雪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8(6).
[4]王娜,張敬源.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深度融合之反思[J].外語電化教學,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