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在我國應試教育的深遠影響下,中小學課外輔導已成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21世紀以來倡導的“禁補令”也未能阻擋其發展態勢。為引導社會正確看待這一現象,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其進行客觀分析,并探討了如何發揮課外輔導的輔助作用,使其對學生的學習乃至成長產生積極效果。
關鍵詞:正確看待;課外輔導;中小學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一直深受應試教育影響。在“高考”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事件影響下,學生不僅要接受課堂教學內容,還須參加有關考試的各類課外輔導。本文所指課外輔導即:學校、教師、家長、校外培訓機構等在課外采取各種措施、手段,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強化訓練應試技能,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并收取一定經濟報酬的一種教育有償性服務。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幾乎都參加過課外輔導。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視這一現象呢?
1 正確看待中小學課外輔導
1.1 中小學課外輔導確有益處
課外輔導是課內學習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課外輔導班的教學內容都是緊跟學生的課內學習內容,并且能夠針對輔導學生的具體情況與水平,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側重于基礎的講解和夯實(專門設置基礎班);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側重于能力的提高訓練(專門設置提高班)。從這個角度看,課外輔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課堂學習的不足,和課內學習相輔相成,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
1.2 中小學課外輔導在一定程度上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在目前重視考試成績的大環境下,課內學習已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于是課外輔導現象變得異常普遍。顧琰等(2009)調查發現:88%的小學生參加過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尤其是考試的主要科目即語文、英語、數學輔導班。對于這種既花時間、精力,又花大量金錢的行為,需要思考其對學生的學習有無益處。另外,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這一行為是否有促于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學生是否會堅持終身學習?因此,要控制當前過多、過繁的各種課外輔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擺脫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繼續大力提倡和實施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考評要既能體現學生對書本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發展狀況;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標,而不是以獲得高分為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熱愛生活的人。
1.3 課外輔導和課堂教學的關系
教育部門提倡“學生減負”已有一段時間,但結果是,學生一出校門,就
被家長領進各種課外輔導班。當今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國民教育里最好的資源(學校教育)都退出了教育,而現在的教育讓位給各種輔導班,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營的教育企業。因此,需要明確課外輔導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課堂教學才是教育資源的主體,而課外輔導只是課堂教學的適當補充。因此,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重視加強課堂教學各環節(備課、上課、考試、輔導、評定等)管理,使之主次分明,以輔促主。
1.4 課外輔導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即使是在課外輔導中,也需要堅守這一理念。如果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不獨立思考的話,課外輔導并無多大意義。所以課外輔導應配合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克服學生被動學習狀態,學會主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否則,僅靠大量高強度的練習,過度疲勞訓練,根本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不用說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了。
2 結語
綜上所述,應正確看待中小學課外輔導這一現象,慎重考慮對孩子有無積極效果,切不可金錢與精力都花費了,到頭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顧琰,范亞男,朱莎莎.江蘇省小學生課外學習現狀調研及對策[J].基礎教育, 2009,6(1):55-57.
[2]陳怡,陳傳峰.中小學生課外應試性學習狀況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1).
[3]鐘婉娟,王曉倩.如何理性看待課外輔導班——基于山東某縣城中小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班的現狀調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3).
[4]王有升.補習教育:一類不可忽視的教育現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4]趙廣建.淺談中小學課外輔導班的優、劣勢[J].教學理論,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