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
【關鍵詞】 文本;細讀;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60—01
在中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升都離不開教材或文本。要幫助學生陶冶語文情操,感悟語文美感,教師就需要在文本的解讀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而其中文本細讀將為此提供最有力的指導。那么如何進行文本細讀,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理解語境,感悟語境,細讀語境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介紹或課前資料準備讓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時代背景,作者的處境、命運歷程、心靈體悟、文章風格等,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生成的背景,從而為細讀語境提供一個大背景。在講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時,文章的文眼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為什么“不寧靜”?文本本身并沒有告訴“不寧靜”的原因。這就需要教師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狀況、當時的心靈處境等方面進行補充,從而引導學生結合補充內容及個人生活體驗得出自己的體味。外部環境的介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真情實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內涵。
其次,針對文本教學來講,上下文之間的語言片段是揣摩文本核心句子的重要輔助語境。如何借助輔助語境進行揣摩?就需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聯系上下文,從文本整體揣摩上下文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善于從句子內部出發,借助于相關環境進行分析和思考。人教版《老人與海》節選部分中老人有一句非常勵志的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如果只是就閱讀這句名言而不結合文本去思考和鑒賞,顯然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種人生勵志奮斗的淺層次啟發。但是當我們閱讀了文本中老人以魚叉、刀子、木棍為武器與兇猛的鯖鯊、星鯊、犁頭鯊、鯊魚群等殘酷搏斗、堅持到底、樂觀堅毅的過程,我們得到的將會是震撼,一種極為慘烈而又致敬崇高的美學震撼。
二、發揮想象,厘清基調,研讀情感
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雖體裁不同,內容有別,但作為一種思想的媒介,全都與作者個體的生命體驗有關,因此與作者的情感表現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主動探究文本情感,把握文本基調,體會作者的情感。如,杜甫《蜀相》中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教參解釋為“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在表現手法上注解為“以樂景寫哀情”。詩人用這兩句話表達了自己對這些景物的獨特感受。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手法或者這種情感?我讓學生充分想象這幅畫卷:春天來了,祠堂的綠樹旁、墻根下、石縫間、臺階里充滿生命張力的春草碧綠盎然,映照著砌成百年的臺階。一派春意融融的勃勃生機,無不彰顯生命的活力。黃鶯在武侯祠的松柏間自在穿行,無拘無束,輕靈自由,一展歌喉。然而碧草雖綠,卻無人關注;鶯音雖妙,卻不屬于自己。自己的春天又在哪里呢?國破家亡,飄轉流離,空有諸葛亮之志,奈何皇天狠負有心之人。通過這種想象式引導,讓學生置身于畫境和聯想之中,充分體會詩人內心的痛苦,從而真正理解結句那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悲嘆,并充分理解長久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人血卻長恨成空的遺恨。
三、推敲文字,涵詠字意,細磨詞語
文字的表達是直接的,情感總是隱藏在字里行間。文本細讀最終需要通過文字。中華文化豐富厚重,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字義的多義性。漢字不僅有本意,還有聯想義、比喻義、延伸義等。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說:“文學借助文字表現思想感情;文字越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所以,推敲文字,涵詠字義,細磨詞語方能真正理解作品主旨和作者情感。例如,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對于“落葉”、“木葉”“樹葉”、“黃葉”等的區別令人耳目一新。他正是因為對幾個平常意象的字義內涵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推敲,才使得讀者對此有了深刻的體悟。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形容詞作動詞用既表現了春天到來江南綠意遍野的美好景象,也表達詩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
綜上所述,文本細讀對于深入文本研究,準確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品主旨,幫助學生清晰理解文本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備課做起,扎扎實實做好這三方面的教學研究。在課堂教學中要引領學生主動走進文本,以本為本,結合語境、情感、文字,發揮聯想想象,大膽探討,合作交流。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其語文素養必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升。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