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生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中考;材料分析題;特點;類型;解法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83—01
一 材料分析題的特點
1.廣。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中材料分析題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的理解、判斷、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獲取和處理信息、進行綜合歸納和社會參與的能力。這樣在試卷設計上,知識面涉及到的廣度成為以上考查成敗的關鍵。這種知識面的擴大不僅是書本知識面的考查范圍更廣,同時還表現在對現實生活各種社會問題關注面的擴大,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環境等,可以說只要與現實有關的社會問題都會出現在試題中。這導致教師那種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形式難以適應考試的需要,因為知識面太廣,不知要考什么,以致不知什么內容是重點。同時,這種特點使以往那種單純從書本中找答案的答題方式不適應考查的需要。
2.新。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中材料分析題的情景設計都以重大的時事政治為背景,從學生的視角呈現材料,從對相關知識在新的情景的感悟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3.熱。在如今的道德與法治試卷中,不再與現實熱點問題相脫離,往往很多材料題是以當年全世界、全國、地區的熱點問題作為題型設計的對象。試題一方面考查了學生對現實的關注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現實熱點問題上作出涉及自身道德等方面的判斷,以達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的目的。這種以“熱點”為題的設計也給學生帶來答題上的困難,因為很多熱點問題學生不能以相對確定的標準來進行回答,必須自己從相關書本知識中作出選擇,而有時一道題從不同書本知識出發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4.活。當前,道德與法治試卷在設計上充分體現出“活”的特點。“活”主要表現在對知識考查的方式和題目設計上。因為很多題往往通過引入一些社會現象,讓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5.綜。由于上面四個原因,導致在題目設計上出現知識綜合性越來越強,涉及到多個方面,知識跨度越來越大。問題涉及的知識跨度大,出現了每一小題往往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知識點。對于這種變化,學生在考試時出現不知應用什么知識點的問題。因為學生感到應用不同的知識點都適合,但又存在解答不全面的問題。于是,學生在考試時往往會失分較多,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二、 材料分析題的類型
1.體現類(是什么)。此類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和教材概括出材料說明的道理。
2.原因類(為什么)。此類題要求學生從材料內容含義、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去思考。
3.行為類(怎么辦)。此類題要求學生從方法、行動、措施及建議等方面去思考。
4.認識類(怎么看)。此類題要求學生首先作出判斷,然后從含義、必要性、重要性方面去思考、組織答案。
5.啟示類(怎么看+怎么辦)。此類題是原因類、行為類的綜合性題型,它要求學生從含義、必要性、重要性、方法、行動等方面去思考、組織答案。
三 材料分析題的解法
1.讀。 讀懂材料。先粗讀,勾出中心詞句,把握方向,然后細讀,抓住關鍵詞,歸納材料的中心意思,提煉材料所反映的觀點。
2.審。審清設問,知道問什么,有幾問,什么題型。讀材料和審問題,兩者沒有固定的先后順序,兩者必須配合,要反復閱讀,并且要審出它的題型。如:“是什么類” “為什么類”“ 怎么辦類”“認識類”“啟示類”等。
3.聯。這是答題的關鍵,即回歸教材,將從材料和問題中獲得的有效信息準確全面地與教材聯系。試題所涉及的教材內容,有可能跨年級、跨章節,因此,聯系教材時應運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地整合知識。
4.答。分題型并依據符合材料要求的教材知識組織答案。答題規范,寫出序號,要點提行,字跡工整。① 是什么類,即“此材料說明什么道理(反映哪些觀點)”。此類題,往往要結合教材與材料概括觀點,要求簡明扼要。②為什么類,即“分析原因(說明理由)”,往往涉及教材中重要性、作用、意義等論述,如果談含義要考慮其有“意義”的部分,最后要聯系材料簡單說明。③怎么辦類,即“方法(建議)”類,往往涉及教材上的方法、措施。④認識類,這類題的設問一般是“對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認識)”或“談談你對某某的認識(理解、評析)”等,重點考查學生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類題要求回答出“是什么”(有概念)、“為什么”(分析原因)、“怎樣辦”(提出方法,表明態度即可)等。⑤啟示類,重點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要有針對性。先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然后再簡單概括其重要原因,最后回答怎樣做。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