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保華,馬利超,王芝春
(濟南護理職業(yè)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國際上關于教育資源共享開放的理念早已存在,較大影響的項目始于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啟動的“開放式課件”項目(簡稱 OCW)。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分別發(fā)布了《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技術要求》,以指導高校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2012和2013年重點是原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從2013年起,采取招標建設和遴選準入兩種方式建設一批新的課程。根據(jù)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若干意見》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fā)〔2014〕19號文件進一步完善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政策體系的意見》系列文件精神,山東省從2016年起全面啟動職業(yè)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預計2016年至2020年,全省職業(yè)院校將立項建設3 000門左右職業(yè)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筆者參與的醫(yī)藥市場營銷課程有幸被評為高職高專類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從目前我國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研究來看,由于建設時間較短,各高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申報、采用什么技術手段等方面,而對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對于在課程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突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更好地建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長效建設機制研究更少。
自教育部啟動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以來,一直采取自上而下推進的方式,各高職院校積極參加申報和進行建設。然而,高職院校對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課程被評為精品課程。只有正確認識其意義,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作用。
有了網絡這個平臺,各高職院校的精品課程終于可以走出高校圍墻,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對于各高職院校來說,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享精品資源,促進自己的課程建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受益者是教師、是學校,更是學生。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是可以跨越時空的教研項目。作為一個建設團隊,發(fā)揮每個教師的獨特優(yōu)勢,建設優(yōu)質課程資源,本來就很有意義。以前有著幾十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老教授退休后,很多寶貴的授課經驗沒有傳承下來。現(xiàn)在可以憑借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而保留下來,傳承下去,若干年后的新教師仍可以透過時空向老教授學習經驗,并且發(fā)揚光大。
互聯(lián)網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在這種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如何改革、如何建設才能適應這個大趨勢,還缺少認識和研究。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就是建立在網絡教育的平臺之上的,從而引導各高職院校積極投入“互聯(lián)網+”課程的探索和改革中去,促進課程信息化建設,有利于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的實現(xiàn)。
高職院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切實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按照授課方式劃分,高職院校課程可以分為理論課、理實一體化和實訓實驗課。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精神,高職院校應按照突出應用型、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往往追求大而全,而仿真實訓、理實一體、工學結合還比較少,課程的職教特色不夠突出。
據(jù)了解,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負責人基本上都是省級或者省級以上的教學名師或者專業(yè)帶頭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負責人也大都是教授級別,普通教師參與得少。而名師和專業(yè)帶頭人的精力有限,在信息化方面往往不如年輕教師上手快,大大限制了課程資源的特色和開發(fā)力度。
優(yōu)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網絡上流行的慕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慕課往往采用幾十分鐘的大段視頻,強調的是教師的精彩講解,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強調的是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僅是教師的講解,也需要學生的參與和表現(xiàn),還可以有互動,另外還有PPT資源、講義資源、學生作業(yè)等各種形式。當然,一個教師的講解相對容易拍攝,組織學生拍攝則有會各種困難。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一旦評定,學院和教師往往覺得對課程的開發(fā)到了一定程度,從而不再重視后續(xù)開發(fā)。而短期的集中拍攝往往使教師力不從心,很難拍出和制作出真正的精品資源而長期制作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缺少政策支撐。
要更好地推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就是要讓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更深入、更有特色、更持久、更有效果。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從多個方面改進和努力。
與以前的課程建設相比,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更復雜,如果要出精品,就必須付出足夠的時間、精力以及財力作為支撐。所以,有關部門和各高職院校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在教師評優(yōu)、職稱評定和建設資金方面給予支持,這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根基所在。
目前,這個“共享”的好處還沒有被大家看到,后續(xù)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就缺乏動力。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什么時機展出,展出哪些資源,可以被哪些人看到,哪些人可以有下載權利,資源制作者的權利如何保護等問題應該早一點清晰起來。看到辛辛苦苦建設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能夠得到社會認可,能夠對其他院校、其他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可以激勵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持續(xù)更新,推動后續(xù)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跟進。
同樣是網絡資源,慕課往往追求內容的全面,力求覆蓋課程的方方面面。而精品資源共享課強調的是碎片化資源的共享利用。由于目的不同,形式不同,課程性質不同,受眾群體不同,精品資源共享課不必要一定要“大而全”,更沒必要把“大而全”作為課程建設的原則和評審依據(jù)。應該強化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特色”,即課程在某一個突出的重點和難點方面建設更多的資源,更有特色的資源。
在這方面,筆者進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全校藥學、中藥、藥品經營管理等專業(yè)開設醫(yī)藥市場營銷課程時,安排布置醫(yī)藥市場營銷實踐技能展示視頻大賽,小組可以自由組合,人數(shù)受限,根據(jù)課程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實踐體會,拍攝醫(yī)藥市場營銷實踐技能。根據(jù)視頻質量評出獎勵等級,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期間教師可以進行指導,并借助藥店作為場地,醫(yī)藥公司對比賽冠名并提供獎品。對這樣的活動,學生的參與性很高,體會很深,其收獲是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同時,拍攝的精品視頻可以作為課程資源使用,從而大大拓展了資源來源,并可以持續(xù)更新。
目前,傳統(tǒng)的報紙雜志以及傳統(tǒng)的網站,受到了網絡自媒體模式的沖擊。自媒體通道的存在有利于培養(yǎng)更加廣大的信息受眾,從而支持更加旺盛的信息表達訴求。所以,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思路可以拓寬,可以借鑒來自國內外教育系統(tǒng)的經驗,也可以來自民辦機構、自媒體等好的商業(yè)模式,充分利用市場這個“第三只手”激活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總之,在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充分領會國家職業(yè)教育精神,借助現(xiàn)代化的工具,在“互聯(lián)網+”的大背景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建立起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長效機制,打造具有鮮明職業(yè)特色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實踐表明,只有高職院校之間實現(xiàn)資源共享、互相學習,才能培養(yǎng)更多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實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