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堃 ,劉麗萍
(1.濱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2.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青少年體質與健康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無論是國家積極推動的全民健身還是學校推行的陽光體育運動,無論《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還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都強調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觀念,達到“少年強則國強”的目的。本研究通過自制調查問卷,了解山東省煙臺市在校大學生體育運動相關狀況,為高校優化課程改革和促進大學生科學體育運動提供客觀依據及可行性建議。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針對山東省煙臺市煙臺大學、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煙臺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工商學院、文經學院以及山東商務職業技術學院6所普通高等院校的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現況調查,最終得到有效調查問卷363份,有效率為90.8%。調查的學生中,男生137人,女生226人,男女比例約為1∶2。調查對象分布在各個年級,其中大三、大四學生占比超過70%。
在校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情況,主要以每周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和每次體育運動的平均時間作為評價指標。從次數來看,每天都能保證體育運動的學生有36人,僅占9.9%;每周能參加3~5次體育運動的學生有81人,占22.3%;而每周參加體育運動1~2次和幾乎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有246人,占67.8%,其中幾乎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占29.2%。從時間來看,大學生每次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以0.5~1小時居多,占49.0%,而少于0.5小時的占31.1%,1小時以上的占19.8%。總體來看,大學生存在運動量明顯不足問題,且每天體育運動不足1小時的占70%以上,同王政和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而這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青少年學生參與中等強度活動每周3次以上的具體目標尚存在不小差距。
雖然與國家標準相比本次調查的大學生運動情況有待改善,但是學生自我感覺整體運動較為適量。針對“參加完體育運動之后狀態如何”進行調查,選擇“運動后身體稍微勞累,但很容易恢復體力”的人數最多,占81.7%,選擇“運動量很小,體能充沛”的占11.6%,認為“身體酸痛長時間無法恢復”的僅占6.2%。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學生自我感受與科學標準之間的差距,應該科學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運動。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相關知識了解較多,對自己當前掌握的運動和健康知識基本滿意。在體育運動知識和運動損傷知識學習方面,大學生表示自己通過電視節目以及書籍獲取體育健康知識的情況最多,其次是通過體育課堂學習體育健康知識。被調查大學生中,認為自己掌握一定的運動健康知識并且感覺滿意的占63.9%,感覺自己掌握并能運用相關知識的僅占5.8%,對自己積累的運動健康知識不滿意的大學生占14.3%,還有16.8%的大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掌握的運動健康知識不夠全面,并且有比較強烈的學習愿望。這說明學生對體育運動知識非常渴求,但目前知識獲取途徑有限,體育課堂并不能滿足學生體育與健康理論學習需求,因此大學生運動傷害現象較嚴重。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運動傷害程度較高且范圍較廣。通常運動傷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身體傷害,主要指直接對身體造成的創傷,有明顯的外部特征;另一類是精神傷害,往往外部特征不明顯,造成的原因以及恢復過程十分復雜[2]。本研究中的運動傷害主要指的是身體傷害。調查顯示,有218人(60.1%)遭受過不同程度的運動傷害,原因依次是運動前沒有做必要的準備活動(69.4%)、錯誤動作或危險動作(54.6%)、運動過量(46.0%)、身體疲勞(36.1%)和沒有佩戴護具(34.7%)。說明學生運動損傷問題普遍存在,且原因多樣。另外,在訪談中有學生談及曾因運動場破舊導致運動受傷。
大部分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比較喜歡。在“你是否愿意繼續上體育課”的問答中,有60.3%的學生選擇“愿意”,選擇“不愿意”的學生有84人,占23.1%。這說明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內容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導致部分學生對繼續上體育課持否定態度。在“你對學校體育教學的評價”的問答中,只有40.5%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體育教學是合理的,高達57.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體育教學不合理,另有1.9%的學生認為學習體育很不合理。
總體來說,大多數學生對體育教學不滿意但是仍愿意繼續上體育課,說明學生比較了解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并對體育課懷有熱情。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成為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運動與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進行體育課程改革是保持在校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熱情的有效辦法。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過程中,應該多聽取在校大學生的心聲,滿足其需求[3],使體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落腳于對學生的服務上。
國家大力推行“健康第一”“快樂十分鐘”“每天鍛煉一小時”等相關體育政策,促使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力爭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所提出的至2030年學校運動場地達標率達100%,青少年學生參與中等強度活動每周3次以上等具體目標。但研究發現,每周運動3~5次的學生僅占22.3%,另外還有學生因運動場地老化破舊而受傷,說明目前煙臺高校大學生整體參加體育運動情況并不樂觀。大學生體育觀念與意識落后應該是其體育運動參與度低的最主要原因[4]。體育觀念和意識指的是人們對體育運動在日常娛樂、審美、健身以及心理素質和智力培養等多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認知態度[5]。大學生具有積極的體育觀念是其能夠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保障,并且能真正體驗到運動所帶來的快樂。因此,培養在校大學生積極的體育觀念是提高其體育運動參與度的根本措施。
大學生對于基本運動健康知識掌握較好,但多數是在課外自己獲得的。根據知信行理論模式,知識是加強認知和改變行為的基礎,只有掌握充足且正確的知識,才有可能科學進行體育運動,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標,有效避免運動傷害。目前學生基本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學校和課堂并沒有成為學生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這不利于學生科學健康觀和運動觀的塑造。
大學生對體育教學存有不滿但充滿熱情,說明當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問題。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課是在校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國家高度重視體育與健康事業,學校素質教育正在全面展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也逐步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這需要學校以及社會的積極配合。各高校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查漏補缺,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引導作用,重視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授和課外實踐指導,才有利于優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6]。
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受學校及教師的影響。學校只有加強重視,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提高體育運動參與度,才能保證其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共同提高。對此,學校要從教育視角出發確立體育目標[7],增加體育經費投入,及時對校園體育設施進行檢修與維護。同時,學校應該提供優質的體育運動設施和安全保障服務,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對“促進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關系”進行訪談時,大部分學生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素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才能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真正實現健康促進的最終目標。
對體育課程合理設置是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重要體現。但本次調查中大學生對所在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評價反映出很多問題。不少學生提到希望增加體育課程的可選項目,認為體育課應該貫穿于培養方案始終,可不定期組織拓展類體育活動;應取消無人選報的體育課程,增設可選項目,積極引導學生合理選修體育課,使體育教師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應該科學安排體育課的時間,降低學生運動負荷,靈活安排體育課,根據體育課程特點進行考核,全面優化高校體育課程設置。
學校要創新體育教學,保證體育課程具有吸引力,同時可以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與體育教學相融合,建設“智慧體育課堂”[8]。值得注意的是,應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引導作用。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進行自我反思[9],注重體育健康知識教學和課外實踐指導,讓學生“理論學的會,知識用得著”,通過科學運動避免身體傷害。同時也有學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提出只有當自己成為課堂的主體而非道具,才能激發體育運動的熱情和動力,才會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