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金 虹,古仕明,陳 晨,盧 偉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學生資助作為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脫貧攻堅、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舉措。近年來,國家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在本??平逃A段,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應征入伍國家資助、師范生免費教育、新生入學資助、退役士兵學費資助、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及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相結合的資助政策體系。2017年,國家資助普通高校學生4 275.69萬人次,資助金額1 050.74億元,比上年增加94.90億元,增幅9.93%。大學教育實現了“三不愁”,即入學前不用愁、入學時不用愁、入學后不用愁,為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奠定了堅實基礎[1]。與此同時,在開展高校學生資助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尤其是資助誠信問題凸顯,甚至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2]。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還要推進誠信建設[3]??梢妵覍W生資助工作和誠信建設都很重視。如何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加強誠信建設,實現精準資助,使資助效益最大化,加強資助誠信監督是非常必要的。當然,高校學生資助誠信問題涉及社會、家庭、高校、學生本人等多方面。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主要從學校有能力實現的環節來探討如何構建高校學生資助誠信監督體系。
筆者從事學生資助工作多年,所在學校學生資助工作一直都是按要求有序開展,且未出現過重大資助事故,資助工作做到了校外零投訴。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還是不錯的。但通過調查發現,只有29.5%的同學認為資助信息傳達非常到位,36.8%的學生認為資助工作流程很公開透明,52.8%的學生認為輔導員老師在組織落實各級各類資助政策時非常負責,57.5%的學生覺得在評選獎助學金時是完全按照評選文件在執行,9.3%的學生反映存在私下分配獎助學金的現象,12.4%的學生反映有受資助同學用資助資金請客吃飯,7.3%的學生認為受資助學生有購買名牌衣服的行為,8.8%的學生認為經費資助會讓貧困生產生依賴心理。上述調查說明了在資助工作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些均和誠信有關。
某調查對于“如果你要申請助學金或困難補助,對家境你會()”這一問題時,61.4%的學生選擇“如實填寫”,24.85%的學生選擇“虛報”,13.72%的學生選擇“部分虛報”[2]。還有某高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16.7%的學生認為貧困證明有失科學性,有23.4%的學生認為可信度缺失[4]。總之,資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假冒貧困、平均主義、“等靠要”、資助經費使用不當、助學貸款逾期不還等失信現象[5]。
學生資助誠信缺失原因涉及面其實很廣,從學校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資助誠信其實只是誠信的一個具體方面。如果整個校園誠信文化氛圍較好,如學業誠信、經濟誠信、就業誠信、人際交往誠信等都做得很好的話,資助誠信也不會差。不少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現象,學生誠信教育可有可無。有些高校雖然定期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活動,但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既缺乏全面性,又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
大學生處于學校的象牙塔中,往往經受不住來自社會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響,在誠信方面表現出“知”與“行”的脫節。即明明知道誠信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內心深處對失信行為可能也深惡痛絕,但面對利益的誘惑時卻與誠信原則背道而行。
因為沒有完善的誠信監督懲處機制,造成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在資助獲得過程中誠實守信的不必要,讓部分學生鉆空子,弄虛作假、獲得原本不應該獲得的資助。高校也主要根據學生提供的資助證明等來進行評審,后續監管工作落實不夠,即使發現個別弄虛作假現象也沒有及時查處等,這進一步導致了學生誠信度缺乏現象加重。
要解決上述誠信問題,重在管理創新。因為反復出現的問題要從規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現的問題要從制度上找原因。資助工作中誠信缺失和失信行為難以控制和糾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沒有相應的監督制度約束[8]。所以,構建高效學生資助誠信監督體系意義重大。
根據國家各項資助政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筆者所在高校已有較為完善的資助政策體系,包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實施細則,校國家獎助學金評選、管理辦法,校社會獎助學金評選、管理辦法,校新生入學“綠色通道”政策實施辦法,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管理辦法,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新生入學獎學金評選辦法及其他校內外相關資助具體實施辦法等。同時,學校設有專門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掛靠學生處),有專人負責學生資助工作。在校、院、班三個層面均成立有學生資助工作評審小組??梢哉f,從機構到政策,均符合國家要求。但筆者在多年的學生資助工作中,深知好的政策必須落實好,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結合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如何構建高校學生資助誠信監督體系。
專門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有序開展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有效開展貧困生管理、教育及服務的重要保障。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設有專門的資助工作場所及辦公設備,但專職學生資助管理工作人員的配備未能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在校生1∶2500的比例配備,且很多資助工作崗位上的人員還要兼職負責其他許多與本崗位無關的工作,僅62.3%的高校反映學生資助管理機構的工作能實現正常運轉[9]。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學生資助部門和相關人員疲于應付事務性工作,不能將誠信教育管理工作作為常規工作來抓。故全校上下必須重視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工作職責要明確,不僅要對貧困學生開展物質扶貧工作,還要對其做好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等精神扶貧工作,且落實后者工作不能走形式、走過場。
學生資助工作隊伍主體成員主要為校資助管理中心人員、院學生管理干事及輔導員。我們在要求學生誠信的同時,教師本身也必須要誠信。資助工作所涉工作人員均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任何一個工作環節都不能大意,特別是要有過硬的誠信意識,不能對學生的不誠信行為視而不見,甚至出現幫助學生徇私舞弊的現象。其中輔導員是和學生距離最近的教師,其在獎助學金的評選過程中要求全程參與。筆者所在高校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對學生資助工作有意見時,會首先向輔導員反映情況。所以專業化、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對于學生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當然,對于在高校資助工作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應該對其進行監督評價,并落實績效考核,獎罰分明,以強化貧困生第一接觸群體的誠信意識、履職意識和監督職能的發揮[10]。
資助誠信建設必須和校園文明建設相結合,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誠信環境。學生進校后,就對其建立誠信檔案,主要內容有個人簡況、家庭情況、行為表現、學習成績、獎懲信息、信用記錄、任職情況等,并將其錄入學生管理信息系統。誠信檔案的記錄數據信息將作為國家資助的重要依據[11]。對有嚴重失信行為的,如考試作弊、偷竊、提供虛假證明等均實行資助一票否決制。這樣做可有效地約束貧困大學生不良誠信行為的發生。
在開展獎助學金評選之前必須先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和綜合素質測評工作,以避免依照獎助學金名額和金額對號入座。通過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辦法,實現貧困生認定和綜合素質測評的數據化;在定量評價目標的設置上要細致,可以包括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消費支出、貧困生學習成績、思想素質、參加勤工助學小時數等對貧困生進行綜合認定[10]。
同時,規范的評審程序是公正的基礎。要嚴格按照“三關三級三公示”(“三關”即“證明關”“消費觀”和“評議關”,“三級”即“班級”“學院”和“學校”,各級均要嚴格執行公示制度)的認定評審程序[12]。整個評審過程均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嚴把測評關,確保評選結果客觀、精準。
學生資助評選參考信息,除了學生自身提供的貧困等相關證明外,還涉及教務處學生學業信息(包括學習成績、考試誠信等)、后勤管理處的學生消費信息(如校園一卡通消費信息)、學生工作處的學生獎懲信息,以及各學院的學生日常行為信息,甚至還有圖書館學生書籍借閱信息等,故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做好學生誠信信息對接,采用大數據技術,實現誠信信息共享。
首先,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網絡、橫幅、宣傳欄等媒體,做好資助誠信教育宣傳工作。通過大力宣傳,向學生昭示社會和學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贊許什么、反對什么,使學生真正懂得在資助工作中誠信的意義和價值。同時,還可以通過表彰、嘉獎誠實守信的行為和個人,曝光、批評各種欺詐、蒙騙行為和不誠信的個人。讓誠信行為得到褒揚,不誠信行為遭人唾棄;讓誠信之人受人尊重,不誠信之人受到批評,營造出“誠信光榮,背信可恥”的正確輿論氛圍[13]。
對因誠信問題而認定的貧困學生,仔細分析原因,對“走后門”開證明的行為,對“拉幫結派”投票行為,發現一例,查處一例[14]。如筆者所在高校是這樣要求的:學校和學院每學年應定期對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次資格復查,并不定期地隨機抽選一定比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核實。如發現弄虛作假現象,一經核實,取消資助資格,收回資助資金,并在學籍檔案中記入不誠信記錄。情節嚴重的,學校應依據有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在評上獎學金的學生中,一旦發現弄虛作假行為者,將取消其該學年的評優及獲得各種資助的資格,并視情節輕重給予紀律處分。同時還要了解受資助對象的日常消費情況,杜絕利用資助金過奢侈生活的現象。一旦發現受助對象存在奢靡生活、違規違紀等行為,學校有權停發、扣除或追回已發放的獎助學金,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獎助學金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激勵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