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李秋平,任建立,王德瑜,彭 嬋
(湖南中醫藥高等??茖W校,湖南 株洲 412012)
2014年6月,教育部頒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標準》等多個文件,并制定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2017年,國家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藥健康服務規劃等。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貫徹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精神進一步強化學校體育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在2018年工作要點中也提到“一校一品”教育改革和建設。
國家政策文件的指導,高校體育的機遇和問題,遵循課程論基本原理的需要,促使加強“高校體育”“中醫藥文化”“學生職業能力”的融合發展[1]。傳承中醫藥文化,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發展[1],把中醫藥文化的健康觀、養身觀、職業道德觀引入體育課程,塑造學生倫理品格、生命價值,立德樹人。加強“體醫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建設中醫藥文化特色體育課程,并以“傳統醫療功法”為品牌,以“武術”為重點,遵循課程論基本原理,總結學校30年“傳統醫療功法”經驗,2017年成為由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組織評選的首批全國高等職業院?!耙恍R黄贰斌w育示范基地,以傳統醫療功法為學校特色品牌。
1.2.1 課程建設 傳統醫療功法是中醫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倢W時為130學時,分兩個學期完成。2010年,由王德瑜教授組織編寫了校本教材《中醫傳統功法》,2014年,制作了《中醫傳統功法》視頻光盤,由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其教學視頻已經在《推拿手法》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上播放。該課程是《推拿手法技術》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育部全國職業教育“民族文化與傳承創新子庫——針灸推拿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子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推拿學科建設項目中的重要內容。
1.2.2 教學改革 在“太極拳”“傳統醫療功法”教學過程中,基于“合作學習”模式,從2010年開始教學改革活動。一方面,開展理論研究。2014年,申報校級課題“健身氣功·易筋經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同年,申報湖南省體育局課題“基于合作學習模式下健身氣功·八段錦對大學生機體影響的研究”,研究“合作學習”模式下的評價體系構建、課程體系建設等問題。另一方面,開展實踐研究。在教學過程中,以寢室為單位分組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改革,逐步形成“學習—檢查—考試—評價”的模式,從隊形、服裝、音樂、動作創新等方面進行統一要求。自2017年開始,整理“合作學習”的考核視頻,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普及、推廣[2]。
1.2.3 運動競賽 最早出現在我校的武術雛形是養身功法,如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等,其健身功效與康復治療有效結合,更能展現“醫武結合”,是發揚中華國粹的途徑。2012年,引進武術專業人員,對學校傳統體育的教學進行專業化指導。2013年4月,正式成立武術專業隊,本校武術隊及武術協會總人數達300人左右,在湖南省學生體育競賽活動網站注冊運動員的總人數達到了28人。2014—2017年參加省、市級武術比賽共6次,獲得4次集體項目金牌,個人項目20塊金牌、21塊銀牌、16塊銅牌及其他名次。
1.2.4 校園體育文化 校園體育文化是以師生、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體育精神塑造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3]。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應該依托各種平臺、模式、途徑開展實踐探索,強調其教育功能,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最終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我校的體育文化建設以“校園體育競賽為核心、學生體育協會為平臺、體質健康測試為重點、體育理論考試為特色”的“比賽、協會、體質、理論”的模式。校園體育競賽伴隨學校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以“體育節”為特色的校園體育競賽體系,主要包括“體育節運動會——太極拳比賽”,其規模也逐步擴大。
1.2.5 科學研究 圍繞醫學院校中醫藥文化的傳承,醫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增強,開展跨學科、多理論的研究工作,打通體育課程與推拿專業課程的資源共享,促進推拿學科和體育學科的融合發展。通過多次研討,教研室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1)傳統功法、健身氣功的功效研究、教學改革探索;(2)中醫藥文化特色課程建設、資源共享、陽光體育實踐研究;(3)形體訓練的效果、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近年來,國家先后提出了人力資源強國戰略、大健康戰略、中醫藥發展戰略、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相關政策。說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一校一品”教育改革和建設。在此背景下,我們對“健康中國、體育先行,健康養生、體醫結合”理念進行再認識,在“三位一體、立德樹人”的高校體育課程目標背景下,挖掘中醫藥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人文價值,以“中醫藥文化”“高校體育”和“職業能力”的內在關系為切入點,根據中醫學、體育學和教育學理論,提出《中醫藥文化特色體育課程改革方案》,強化“傳統醫療功法”品牌,打造“傳統體育武術”特色,向“一校多品”邁進。形成課內外并行改革模式,課內進行“中醫藥文化特色”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課外進行“中醫藥文化特色”體育活動體系構建,為高校體育改革實踐提供新思路,為學生身心發展提供新方法,為中醫藥文化傳承提供新途徑,為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提供多種路徑。
2.2.1 課程建設:優化改革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根據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學校人才培養方案、體育課程標準和體育教學環境等,優化體育課程目標設計,在“三位一體”及立德樹人的目標下,加大傳統體育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中醫養生、傳統醫療功法的理論教學內容,“實踐與理論”并重改革。充分發揮體育選修課的優勢,聘請功法教師,開設相關功法選修內容。以“一校一品”為核心,重新優化《體育課程標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組織編寫《大學生體育健康》教材和校本教材《傳統養生功法》,建立《傳統體育——太極拳》在線開放課程,逐步拓展至易筋經、八段錦等功法內容。通過課程的優化改革,挖掘中醫藥文化價值,使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功法的價值,更多的學生主動學習傳統醫療功法內容,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鍛煉習慣,最終使“一校一品”深入校園,強化了品牌價值[4]。
2.2.2 教學改革:“互聯網+”模式 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合作學習”“互聯網+”模式建設。充分利用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成果,挖掘體育教學中微課的價值。運用群體動力理論,在傳統體育、醫療功法的教學中,提出“合作學習”的模式。在課后習練中,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微課的學習,建立“太極拳”的微課教學資源庫。逐步在全校推行“合作學習”模式下的太極拳教學,從教學、考試、評價等方面完善標準、制度。通過教學改革,借鑒合作學習理論,采用學生小組學習的方法,強調運用小組合作目標和小組成功開展合作學習,教學效果和考試情況得到明顯改善。通過微課的推廣,使學生能夠隨時查看功法教學視頻,更加直觀地了解課程內容,準確掌握動作要點。
2.2.3 運動競賽:實現單招,打造威武之師 我校是中醫藥院校,其專業特色與傳統體育緊密聯系,特別是針灸推拿、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更與傳統體育緊密相關,這為推動傳統體育競賽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我校學生由于在校時間短,而運動員訓練周期長,為了運動競賽的長遠發展,提出“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實現單招,打造威武之師”的思路。制定高水平運動員(武術)單招實施方案、高水平運動隊管理辦法及教練員考核辦法等,引進5~10名運動員,以其為核心力量,帶動校園傳統體育的發展。通過單招的改革,引進武術高水平運動員,提升傳統體育的整體競賽水平,使我校武術隊成為省市具有影響力的隊伍,有能力沖擊全國比賽,提升了學校影響力和知名度。
2.2.4 校園體育文化:提升學生參與度,形成品牌校園體育文化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促進中華優秀體育文化傳承創新。通過校報、公告欄和校園網等渠道,定期通報學生體育活動情況,傳播健康理念。利用現有的體育節,逐步增加學生喜聞樂見、易于參與的競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體育項目,設置傳統體育的比賽項目。在“太極拳合作學習考評”的基礎上,收集考試視頻材料,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疤珮O拳”的視頻展示比賽。成立有專業指導的體育社團制度,利用社團的力量,增加各種形式的傳統體育比賽,前期以太極拳為核心,再逐步推廣至其他健身功法,從而進一步推動傳統體育、功法在學生中的普及,提高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校園體育文化。
2.2.5 教學科研:細化研究方向,逐步向“一校多品”發展 加強教學管理,是確保教學活動有序開展、促進教學效果穩步提升的有力手段。我們細化研究方向,深入研究“中醫藥文化特色體育課程”,探索“一校一品”與職業能力、身體機能的關系及相互影響,逐步研究“一校多品”——形體訓練課程建設改革。通過系統、全面、科學的研究,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步驟,提升“一校一品”的價值,提高其普及度、影響力,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并逐步向“一校多品”發展。
“一校一品”傳統醫療練功以“健康中國、全民健身、醫武同源、文化傳承”為核心理念。其建設必須從課程建設、教學改革、運動競賽、校園體育文化、科學研究等方面做好全面的發展規劃與對策研究。這樣,才能不斷推進“一校一品”傳統醫療練功的可持續發展,增強自身建設,擴展服務對象,對接學校康復養生養老服務專業群建設項目,走出學校,服務廣大的社會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