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友
據來自某市仲裁院的受案統計,因申請仲裁勞動者主張的權益不屬于仲裁受案范圍,或者逾期申請,或者忽視法律特別規定而導致得不到法律支持的案件占有相當比例。下面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便是勞動者的權益確實遭受侵害,至少下列兩種情形法律不予支持。
案例:
李先生于1990年5月入職一家國營農場,任治安助理。1995年10月,農場對法律事務工作予以改革,成立法律服務事務科(自負盈虧性質),由李先生任科長。2001年年初,因法律服務事務科虧損而解體。李先生失去工作后,多次找單位給安排其他工作,農場一直未予答復,也未予安排其他工作,李先生只能在家等待安排。此間雙方仍保持勞動關系。2006年1月開始農場停止給李先生繳納保險,但未通知其解除勞動關系。2015年3月10日,年滿60周歲的李先生因繳納社保年限不夠,無法辦理退休,更不能領取退休養老金,于是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農場為其補繳2006年至退休期間的社會養老保險金,辦理退休手續。令李先生未想到的是,法院卻駁回了李先生的起訴。
解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而發生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該條法律表明,人民法院受理此類糾紛,必須具備的要件是:因用人單位未繳納社保金達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程度,才符合人民法院受案范圍。李先生起訴時,并未舉證證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因此,人民法院駁回起訴是有法律依據的。
案例:
孫某系某建筑公司職工。2013年6月20日,孫某被安排到該公司的某建筑工地做門衛工作期間,因一輛工地重型自卸貨車壓到工地門口的鋼絲繩致孫某受傷。孫某受傷住院3個月。事后,孫某與肇事車輛單位達成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協議。得到賠償后,孫某因養傷一直未到工地上班,并于2014年11月14日因腦血栓病故。孫某受傷后至死亡前,從未向所在公司主張過權利。直到2015年2月28日,孫某的妻子及女兒向市勞動爭議仲裁院申請確認孫某與其所在公司存在勞動關系。因請求已超過勞動仲裁時效,仲裁院做出不予立案處理。孫某妻子及女兒不服,起訴至人民法院,同樣被駁回訴訟請求。
解讀: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孫某本來是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因值班工作受到傷害。雖然得到了交通肇事侵權人的賠償,但依據侵權賠償與工傷賠償可部分“兼得”的法律規定,孫某是有權主張享受工傷待遇的。但該權利的主張必須在法律規定時限內,即確認勞動關系之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超過該時限,法律不予保護。本案孫某生前未主張該權益,孫某去世后,其妻子及女兒要求確認與被告存在勞動關系,但未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導致訴權過期作廢。法院不予支持是有法律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