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胡加云
郭大昌(1742~1818年),字禹修,世居江蘇洪澤。郭大昌秉性剛正不阿,一生“訥于言而拙于文”,卻在長期治理水患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為黃淮地區的水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洪澤湖地區的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老壩工”。
郭大昌生于洪澤湖畔,從小目睹水患給家鄉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便立下了治理洪水的志向,苦學不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僅十六歲的郭大昌因聰敏穎異進入江南河道總督衙門所轄的河庫道任帖書,負責工程核算、物料收支,短短三年的時間,他的業務水平就超過了其師傅,后來又因為能力突出,郭大昌得到破例提拔。
乾隆三十年(1765年),黃河決口,淮泗地區“遍地澤國”,百姓損失嚴重。危急關頭,長期在治河工地上摸爬滾打的郭大昌,以其淵博的才學和豐富的經驗為治理水患出謀劃策,并在治河工程中巧妙地使用他獨創的施工技術,大幅縮減了工期及預算,從此成為淮揚二府治水領域人人皆知的水利專家。
當時的大學者包世臣對郭大昌贊譽有加:“河自生民以來,為患中國。神禹之后數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馴),潘氏后百年而得陳君(陳潢),陳君后百年而得郭君(郭大昌)。賢才之生,如是其難?!彼麑⒐蟛c大禹、潘季馴、陳潢等治水先賢相提并論,可見其治水才能的卓越與百姓對他的感佩。
乾隆中后期,政府連年投入巨額經費治理黃淮水患,但巨額經費經過河道官員層層盤剝,使得真正用于治水賑災的款項少之又少,卻養肥了不少“碩鼠”。郭大昌對此心痛不已,他決意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始終堅守廉潔底線,確保每筆河道款項都花在治水上。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黃河在清江浦老壩口決堤,洪水泛濫成災,淮安、揚州、高郵、寶應四地百姓不得已只能爬到屋頂避難。時任江南河道總督的吳嗣爵嚇得手足無措,只好請郭大昌來主持堵住決口事宜。吳嗣爵原計劃撥款白銀五十萬兩堵住決口,五十天完工。由于郭大昌對災情了然于胸,又心系百姓安危,他向吳嗣爵保證,工期只要二十天,工款可減至十萬兩左右。施工期間,只需官方派兩人維持工地秩序即可,物料錢糧由他負責支配。工程果然如期完工,并且僅花費白銀十萬二千余兩,為國家節約了幾十萬兩白銀。但河道官員們不僅不感謝郭大昌,還認為郭大昌擋了他們的財路,因此郭大昌并沒得到重用,但他心中十分坦然,他向來不齒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
郭大昌,因其卓越的治水功績,與李冰父子、潘季馴、靳輔等一批水利巨匠共同載入水利史冊,更因其清正廉潔、擔當有為的高尚品格永遠為青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