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
楊鼎(1408~1485年),字宗器,明朝陜西咸寧(今西安)人。明英宗正統四年進士,名列一甲第二,即榜眼。初授翰林院編修,后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謚號“莊敏”。
楊鼎年少時,家境十分貧寒,但他好學上進,每日手不釋卷。在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成了遠近聞名的“楊解元”。他聽說南京國子監祭酒陳敬宗的學問、道德都好,便請求到南京國子監完成學業。他不帶仆人,刻苦攻讀,親自做飯,安然如常。陳敬宗非常賞識他,曾感嘆道:“閉門讀書,安于貧賤,即使是顏回那樣的賢人,也不會比他高出多少啊!”
有一位太守想把女兒嫁給楊鼎為妻,楊鼎以未告知父母為由辭謝。太守于是轉托楊鼎的同鄉兵部尚書徐琦做媒。徐琦對陳敬宗說:“楊鼎家很清貧,太守家卻很富裕,楊鼎的父母得知此事,一定會安心的。”陳敬宗也勸楊鼎答應這門婚事。楊鼎卻說:“原憲雖貧,于道則富;猗頓雖富,于道則貧。鼎也敢貪富乎哉!”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原憲是貧窮的,但是他安貧樂道,所以他在道德上是富有的;春秋時的富商猗頓雖然很富有,但是他只知收斂,所以他在道義上是貧乏的。我怎敢貪戀富貴呢?從此,陳敬宗更加喜愛楊鼎的人品道德。
明代宗景泰五年,楊鼎升任戶部右侍郎。任內,他清正廉明,廉潔自律,經手銀錢無數,但是一毫不染,聲譽很好。他曾對人講:“吾平生無可取者,但識廉恥二字耳。”他還在家鄉興建靜善書院,請老師教育家鄉子弟;遇到饑年,則以全部積蓄賑濟鄉里。
明英宗天順七年,楊鼎代理戶部尚書。明憲宗成化四年,楊鼎出任戶部尚書。
其間,湖廣一帶連年遭災,而官倉里的糧食已賑濟一空。于是,楊鼎上疏建議:將官倉所儲銀、布賣出,換取大米備災;可以以糧贖罪,商人輸糧入倉后,憑證可到轉運提舉司支取食鹽;還可以以糧折錢,以糧代欠稅等。楊鼎的建議被采納后,各倉庫都有了儲備糧。
楊鼎初任戶部右侍郎時,恐不能勝任此職,親自書寫《十思》座右銘,用以時時提醒自己:“量思寬,犯思忍,勞思先,功思讓,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終,退思早。”意思是說:胸襟肚量要寬廣,對別人的觸犯要忍讓;做事情時要先上,功勞面前要退讓;坐座位時要想到坐在人之下,行路時要想到走在人之后;對于名聲要想到隱晦而不追求顯赫,對于地位要想到謙卑而不圖慕顯達;操守上要想到善始善終,年紀大時要想到盡早退休。
成化十五年(1479年)秋,楊鼎連續兩次上疏請求退休,明憲宗拗不過,準其告退,并命給楊鼎月米二石,給仆役四名,直至終身。明朝大臣退休有給賜的,始于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