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洛陽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夏王朝開始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在中國歷史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洛陽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是館藏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商周、戰國等早期青銅器更是種類齊全、特征顯著,是研究我國古代文明史的重要實物。
關鍵詞:保存;價值;保護;修復
1 文物的保存現狀與價值評估
1.1 保存現狀
此件狩獵紋銅壺為1982年洛陽西工區二輕局出土,現存于洛陽博物館庫房。狩獵紋壺為圓體,小口,細高頸,球形腹,高圈足。由于墓葬坍塌導致銅壺破碎嚴重,大小碎片共計17片,最小殘片長2.7厘米,寬1.7厘米;最大殘片高30厘米,口徑長11厘米。銅壺基本成破碎狀,壺底與壺身完全分離,壺身變形破碎,缺失嚴重。銅壺通體銹蝕,以淺綠色銹蝕為主,分布均勻,初步觀察,沒有有害銹。
1.2 價值評估
狩獵紋壺是戰國時代華麗圓壺的代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反映社會生活題材的紋飾,充滿創新的氣息。銅壺紋飾生動,周身飾有浮雕狩獵斗獸紋圖案,在中國青銅器中極為罕見。紋飾表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有濃厚的寫實特征,反映我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業的進步和發展,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及科研價值。
2 保護修復理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文物修復保護過程中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真實性、可操作性的規定,結合國際上通用的最小干預原則、可逆性和可在處理性原則,采用優化后傳統修復和現代修復相結合的方法,運用成熟的修復材料,按照規范的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地恢復青銅壺的藝術形象。
3 保護修復步驟
3.1 基本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采集主要包含文物名稱、編號、質地、時代、級別、收藏單位,文物各部位具體尺寸,以及相關的文字記錄與影像資料記錄等。
3.2 收藏保存情況與檢測分析
青銅器文物出土的現狀。尤其是在文物保存環境大變動之后,器表銹蝕物是否變化作為觀測的重點。這是決定是否保留有益銹與清除有害銹、有些銹層是否正向著有害銹轉變的關鍵之處。需要借助儀器檢測、分析出器物的內部合金成分以及銹蝕是否含有氯離子,為接下來的文物修復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3.3 器物的清理
通過檢測發現銅壺表面為泥土、鈣鹽附著物,并沒有有害銹。將銅壺放入盛放去離子水的容器中,用軟毛刷將器物表面的泥土清洗干凈。對較硬的鈣鹽附著物可以用超聲波配合手術刀去除。斷面在地下長時間受物理、化學等各種因素的侵蝕,形成一層土垢薄銹,不利于后期文物的修復,也要清理干凈。在清除文物銹蝕時,要注意把握清理程度,只需清除器物表面的銹蝕,以露出紋飾為準。
3.4 加固保護處理
本件器物的部分碎片已經礦化,在修復前需要加固。用3%的B-72丙酮溶液進行加固處理,之后用軟棉織物進行防護,防止在操作中使礦化部位再次受損。
3.5 拼接
對器物的殘留斷塊進行預拼接是為了了解器物現存狀況及殘缺的基本情況,弄清各個殘片的位置及變形程度,為后來的修復保護工作做好基礎,同時做到心中有數。拼接時一般從器物頂部或底部開始。此件器物殘破碎片較多,根據器物現存狀況可從壺底處開始拼接。在相互吻合的殘片上做上標記,標明焊接順序。在拼接時,可以根據器物的紋飾、殘片形狀確定其具體位置。
3.6 矯形、焊(粘)接
對變形的青銅器物,矯形工作是關鍵。目前修復行業比較成熟的修復技法是工具整形法,即有效地借助現有或自制特殊的工具對器物變形部分進行處理,操作求穩,找準支點,循序漸進,適可而止。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拒絕或盡可能排除對變形器物采取人為破壞的矯正行為,努力規避我國傳統青銅文物修復過程中已存在的器體打孔和鋸解的修復方法。
矯形是為下一步的焊接做準備。此件器物由于受到擠壓,腹部部分稍有扭曲,向內閉合,選擇合適的矯形工具使腹部撐開。根據器物的變形程度施加不同的力度,變形程度輕者可一次整合到位,程度嚴重者則需要經過數日的努力。看銅質好壞決定矯正的程度。對于碎片變形,可用錫錘適力敲打使其恢復應有的弧度。邊矯形邊焊接,確保器型規范。對于銅質好的碎片,經過矯形后可用傳統的錫焊法,而沒有銅質的碎片要用環氧樹脂進行粘接。在焊接時,要先清理焊接口,一般采用斜坡焊口,這樣既可以確保焊接口牢固,也可以減少對器物的干預。焊接口要避開有紋飾或銘文的地方。錫焊法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它具有操作簡單、熔點低、凝固快、對青銅器的金相結構及表面傷害小等優點。
3.7 補配
將所有碎片拼接焊好之后,缺失處便一目了然。在大片缺失的地方用銅皮補配。在需要補配的地方,用白紙描出形狀,然后在經過捶打后的銅皮上裁剪出形狀,填于殘缺處,用烙鐵進行焊接。焊接時銅皮要接近內壁,為下一步修平、補貼紋飾留好位置。對于小片的缺失,只需用原子灰抹平即可。本件器物經過拼對焊接之后發現腹部到底部有大片缺失,先用白紙描出缺失部分的形狀,在銅皮上剪出來,根據器物的形狀捶打出需要的弧度。銅皮邊緣經過打磨,然后焊接。器物滿身飾有紋飾,在銅皮補配之后,要補貼紋飾。由于此件器物經拼對后發現缺失較多,下半部分紋飾不得而知。根據觀測、查證,在同批需要修復的器物中發現器型、紋飾一樣的銅壺。經查找資料發現,這兩件器物同屬戰國時期且出自同一墓地。經討論,決定用較完整的銅壺紋飾作為母版進行翻模。采用硅橡膠與石膏制作模具。硅橡膠具有流動性好、操作簡單的優點,制成的模具紋飾精細且可反復使用。在硅橡膠中加入1%~2%的專用固化劑攪拌均勻,排除氣泡之后涂抹于已有脫模劑的器物之上。待固化之后,在硅橡膠上加上石膏以固定形狀。然后在硅橡膠上涂抹原子灰復制紋飾,復制的紋飾厚度要略薄。然后,根據缺失的地方正確裁剪其形狀,確保紋飾的正確。用原子灰粘接缺失之處,要注意與器型高低起伏一致。待環氧樹脂將干之時,用工具將周邊多余的打磨干凈,確保紋飾清晰,整體平滑。
3.8 做舊
在進行做舊前,要仔細觀察器物,所修復之處的高度、弧度、平整度是否與器物保持一致,不足之處要加以修整,這樣做舊之后的效果才佳。先用氯化鐵對焊錫點進行做舊處理。然后用礦物原料加稀釋后的漆片水上色。一般用牙刷、畫筆、毛筆等工具,采用抹、彈、挑、點的手法進行著色。在操作時,要根據器物的色層從底層到外層進行逐層著色,做出之后要有遠看相似近看不同的效果。
3.9 封護
為了確保修復后器物的狀態穩定,需要對器物進行封護。目前國際上通用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它具有非常好的可逆性,極佳的穩定性及耐老化性,無色透明,優異的附著力及黏結力,適中的柔韌性等優點。在使用時,要注意配制濃度,封護一般采用1.5%~2%的B-72丙酮溶液。濃度過大時,會使器物發亮,造成色差。
3.10 建立修復檔案
修復保護工作完成后,應對修復的該件器物建立完整的修復檔案,以便后人的檢查翻閱。檔案的內容應包含器物的編號、名稱、時代、材質、級別、尺寸、重量、器形、紋飾、修復起止時間、修復后總結報告、修復前后照片(圖1,圖2)、采樣檢測、修復過程中所用的材料工藝流程等所有資料,均應歸入保護檔案。
4 保存環境控制建議
經過保護修復,本件器物達到了視覺上的完整,長期保存和陳列的要求。根據相關科學研究結果得知,青銅器的最佳保護環境溫度應為15~20°C,相對濕度為50%以下,室內保持通風干燥,避免陽光直射,盡量保持恒溫恒濕,防止有害氣體入侵。同時,文物的日常養護應伴隨文物保管過程的始終,修復保護后的文物交由保管部保管;器物應放到柜架上或者囊盒中;參加外展時要合理包裝,輕拿輕放,避免劇烈震動;且要定期巡檢,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作者簡介】史風茹(1990—),女,初級,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