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新民
摘 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物理的新課教學中,新課引入的設計尤為重要。新課程高中物理教學可以從六個方面引入新課。
關鍵詞:新課程;新課引入;三維目標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與老教材相比,新課程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尤其在高中物理的新課教學中,新課引入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精彩絕倫、恰到好處的新課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而隨意的、粗糙的課堂引入,只能使教學索然無味、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節優秀的新課必須重視導引的設計。探究性教學的導引設計,必須能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覺得新課程高中物理教學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引入新課。
一、由中學生耳熟能詳的物理現象引入新課
由中學生最熟悉也最感興趣的一些物理現象引入新課,學生既感到親切,又渴望求得新知,符合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順勢導入新課,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如在“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入新課:雄鷹拍打著翅膀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足球在綠茵場上歡快地飛滾,劉翔在奧運賽場上110米欄的比賽中矯健地跨欄,等等。同學們想想看,這些現象中的人或物,他們都在做著什么?
二、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引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時間和位移”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上課的時間是8時,下課的時間是8時45分,中間用了45分鐘的時間,這三個時間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三、由一些相關的物理學史引入新課
物理學史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所以,根據需要,教師在新課開始時適當地引入一些經典的物理學史,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豐富物理知識,充分發揮物理學家的榜樣示范作用。
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輕重不同的兩個物體下落時,重的物體下落快,而輕的物體下落慢。同學們想想看,你們認為,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呢?
又如在“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中,教師先用多媒體投影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壯觀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同時提出問題:行星為什么能夠繞太陽運動而不飛離太陽?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提供行星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從而使行星不能飛離太陽。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F與太陽的質量M和行星的質量m及太陽與行星間的距離r有關。接著,教師繼續引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可以完美地解釋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規律。那么“天上”的力與“人間”的力是否出于同一本源呢?牛頓從這里向前走了一大步,下面我們繼續沿著牛頓等人的探究足跡,來體驗萬有引力的發現過程。一個偶然的事件往往能點燃一位科學家思維的火花。1666年夏末的一個傍晚,在英格蘭林肯州烏爾斯索普,一個腋下夾著一本書的年輕人走進他母親家的花園里,坐在一棵樹下,開始悶頭讀書。當他翻動書頁時,他頭頂的樹枝中有樣東西晃動著。一個歷史上最著名的蘋果落了下來,打在23歲的牛頓的頭上,于是,他開始苦苦思索著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環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為什么打中他腦袋的蘋果會墜落在地上?蘋果落地和行星繞太陽運動會不會是由同一宇宙規律支配?正是從思考這一問題開始,他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萬有引力。我們現在就帶著牛頓當時思考的問題來體驗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維過程。
四、通過物理實驗引入新課
用實驗引入新課,有一種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兩個女同學把一桶水抬到講桌上,然后再讓一個男同學把一桶水提到講桌上。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兩個女同學對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個男同學的作用效果相同。教師可以順勢引入本課教學。
五、用比較法引入新課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區別一些物理概念,教師可在新課引入中使用比較法。如在“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入:一輛小汽車起步時速度在20秒內達到100km/h,一列火車起步時要達到這一速度則需要500秒。它們誰的速度變化大?誰的速度變化得快呢?
六、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視頻資料引入新課
如在“牛頓第二定律”一節教學中,多媒體播放劉翔在國際比賽中的畫面。邊播放邊介紹:短跑運動員在起跑時的反應對取得好成績十分關鍵,因此,運動員在發令槍響時必須奮力蹬地,發揮自己的最大體能,以獲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的運動速度。我們學習了本節內容后就會知道,運動員是怎樣獲得最大加速度的。
以上是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用到的六種新課引入的方法,當然,有的時候一節新課的引入可能同時要用到其中的好幾種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只有勤于思考,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吳超男.物理教師備課時應具有的“深入意識”[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