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要:為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尋求一個設計模式,給消費者傳遞更多的產品信息,帶去更深層次的消費體驗,使黔南農特產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價值。通過對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現狀進行調研,闡述“互聯網+”業態下農特產包裝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應用的意義,并結合交互設計、虛擬現實、知識產權三方面探究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設計模式。提出“互聯網+”與“民族文化”雙重視域下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模式。該“互聯網+”與“民族文化”雙重視域下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模式可為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民族文化 包裝設計 黔南農特產
中圖分類號:TS206.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10-0051-03
引言
“農特產”,亦稱土特產,是農產品和特產的并稱,主要指一個地區獨有的擁有獨特品質、通過特殊工藝制作而成的初級農產品、農副產品和部分手工制品,是一種特殊的農產品,其極具地域特色,且很好地傳承了地域文化的內涵。在大時代背景下,農特產已不單是產品,更演變成了一種情感的寄托,它成為了離鄉游子想念的家的味道,成為了旅行者饋贈親友的伴手禮,成為了美食愛好者追求的饕餮大餐。農特產在無形中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標簽,為人們了解和認識當地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可視窗口,對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包裝是一種對農特產進行儲存、運輸,且起到裝飾和保護作用的容器。隨著地方農特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做好農特產的包裝已逐漸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農特產包裝不僅是保護農特產的外衣,也是推廣民族文化、吸引游客和商家的名片,更是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重要媒介,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農特產品牌和質量的第一感覺。設計師在對包裝進行策劃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互聯網+”業態下農特產包裝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應用的前景,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設計中,以此突出自身的獨特性,從而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一、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現狀
黔南,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東與黔東南州相連,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會貴陽市。作為以苗族、布依族為主,多少數民族混居的一方沃土,創造并融合了璀璨的民族文化。黔南地域自然條件優越,可牧、可耕,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影響下,該地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推動了當地農特產行業的發展,品種豐富的農特產如獨山的鹽酸、凱口的臘肉、都勻的毛尖、平浪的大米、龍里的刺梨、羅甸的火龍果、長順的葡萄等馳名省內外。盡管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是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卻問題繁多,無法給消費者傳遞更多的產品信息,帶去更深層次的消費體驗。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黔南農特產品牌意識薄弱,黔南農特產幾乎沒有品牌可言,無法達到良好的推廣和宣傳;二是黔南農特產包裝形式往往過于土氣,同質化嚴重,缺乏視覺辨識度;三是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價值缺失,對民族文化元素單純復制挪用,缺乏藝術處理,且民族文化元素識別性低;四是黔南農特產包裝過度,既增加成本也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向傳統包裝設計發起了挑戰,設計師應該以“互聯網+”業態下的市場需求為主導,深入挖掘黔南農特產的內涵,融合民族文化、現代技術和地方物質資源,結合新的科學技術探索出具有黔南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農特產包裝模式。
二、“互聯網+”業態下農特產包裝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應用的意義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悄無聲息地改變了人們接受、認識、傳播文化的方式,“互聯網+”可以理解為“互聯網+傳統行業”,當然這并不局限于兩者的結合。在“互聯網+農特產行業”中設計師可利用信息和技術,借助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農特產行業進行深度融合,以達到調整農特產產業模式,完成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的目的。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包裝設計的理念日新月異,民族文化元素的表達方式因時代背景不同而發生著轉變。在現代弘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無論是“互聯網+”還是農特產包裝設計都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搭建了一個平臺,借助包裝設計既讓民族文化元素走進尋常百姓家,促進民族文化保持活力、積極傳承,又能增加農特產內在文化底蘊,賦予農特產包裝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提高農特產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具有民族文化的農特產包裝設計在眾多產品中獨樹一幟,完美地將當地的民族風俗、人文景觀和地理特征等呈現在消費者的眼前,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是促進包裝設計方法不斷創新的依據之一。
三、“互聯網+”與“民族文化”雙重視域下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模式
基于“互聯網+”與“民族文化”雙重視域來探討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首先,“互聯網+”背景下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應建立在獨立的品牌基礎上,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其銷售模式都應給予消費者和產品之間一種互動狀態,為消費者帶去愉悅和享受的心情,也為消費者傳遞極具視覺震撼的黔南民族文化元素,簡而言之即充分考慮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給消費者帶去的體驗性、趣味性、獨特性。其次,對黔南民族文化元素進行適當的分析歸類,通過提煉、簡化、轉化和重構等方式對其進行藝術處理,以此提高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的創意水平。在此對“互聯網+”與“民族文化”雙重視域下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模式做簡要探討,以期能為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提供參考。
(一)以交互設計(UE)模式打造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體驗性
交互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起源于二十世紀80年代,是指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流,它重視人與物二者的相互作用。其核心是通過對產品進行交互設計來尋求技術和人類之間的平衡,使人不僅能在與產品的交互過程中達到特定目的,并且得到感情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交互設計在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包裝設計聚焦于純粹的圖像設計的模式,通過一種更為新穎、智能的方式——交互設計來打造黔南農特產包裝的體驗性。從某種意義上將交互設計引入包裝設計中能夠使黔南農特產吸引并刺激人們的消費,為黔南農特產品牌的建立,乃至整個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
基于交互設計模式開展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應意識到“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已不滿足產品自身,而追求更多的情感需求,努力尋求消費者認可的民族文化元素設計方式,找到既能夠打造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體驗性,又滿足消費者審美需求的設計語言和表現形式。可口可樂的圣誕禮花瓶設計就很好地做到了,可口可樂作為美國文化的一種象征,很地地體現了民族文化特色,針對西方傳統節日圣誕節進行的圣誕禮花瓶包裝設計,如圖1、2、3。于2013年首先在哥倫比亞推出,備受歡迎,后分別于2015-2016年間進入了英國和日本市場。圣誕禮花瓶包裝以交互設計為技術手段,在讓品牌與消費者發生信息交流的基礎上,結合“包裝設計+民族文化”的創新設計方式,營造一種特有的民族文化氛圍。只需要撕開瓶身上的標貼,輕輕拉動線條,簡約的禮花立即綻放。該包裝設計完美的詮釋了“互聯網+”時代設計者與使用者、設計者與產品、使用者與產品之間都能產生高效的互動。圖4、5為日本的枯山水式巧克力包裝,也是一款基于交互設計模式的土特產包裝設計,融合了日本園林文化的形式,將帶有禪學意味的日式枯山水與巧克力包裝結合,用黑芝麻(巖石)和糖(沙子)為構筑原材料,讓消費者既能體驗枯山水文化,放松自己,沉淀心情,同時又能品嘗到美食。諸如此類以交互設計模式打造體驗性的案例為黔南農特產包裝的設計指引了方向。
(二)以虛擬現實(VR)技術增添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趣味性
與交互設計一樣,虛擬現實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創建的,融合視、聽、觸為一體的三維虛擬環境,是一門綜合性高新技術,使用者在特定設備的幫助下與虛擬環境中的對象進行交互。虛擬現實為設計者、使用者和產品之間提供了一個增添趣味且操作簡便的平臺,產生的效果更加生動。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愈加成熟,逐漸應用至社會各個領域中,包裝設計就是其中一個領域。而與傳統包裝相比,虛擬現實運用在黔南農特產包裝創新設計中的優點顯而易見,首先展示黔南農特產信息更加完整,其次增加消費者的視覺體驗刺激消費,再次生產成本低但附加價值高。
現代包裝設計融合虛擬現實技術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相較于其他產品包裝,黔南農特產包裝期望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全方位、多層次將黔南農特產的信息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使包裝達到質的飛躍,同時達到傳播民族文化與提升銷量的雙重目的。荷蘭飛天農場出品的牛奶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其產品包裝中,消費者如使用電子數碼設備掃描牛奶包裝上的圖案,將為消費者呈現一個虛擬的農場:農場中一頭奶牛悠閑地吃著草,一個卡通人物出現在界面中,通過語音或者文字信息與消費者溝通交流,引導消費者對整個虛擬農場進行探索,如圖6。消費者可依自己的喜好對小動物進行選擇,隔著電子屏幕與它們進行互動,也可自己拖動農場中的場景進行農場布置,如圖7。該包裝設計除了互動性,還讓消費者通過虛擬技術了解到奶牛的生長過程,牛奶的制作過程,以及與產品品牌相關的信息等。這種方式可以為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所借鑒,當然虛擬技術所表達的內容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待設計師們進行深入的策劃,以虛擬現實技術增添趣味性為黔南農特產包裝的設計提供創新設計路徑。
(三)以知識產權(IP)理念凸顯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獨特性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譯為“知識產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信息流通迅速,對于包裝設計的抄襲與模仿愈發明顯。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作為推廣民族文化、吸引游客和商家的名片,尤其需要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在知識產權國際化的背景下,如何將知識產權理念融入到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中,以期設計出既兼備法律法規意識和倫理道德意識,充分展示設計創新意識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同時又維護“互聯網+”業態下的黔南知名農特產品牌顯得尤為重要的。
基于知識產權理念開展的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設計師應以法律理念、設計倫理以及設計創新理論為指導思想,通過體現民族文化的材質、結構、色彩、圖案等元素,考慮包裝設計的差異性,對黔南農特產的包裝形式進行提升,并針對這些元素進行防范侵權形成黔南農特產自身的知識產權,從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中落實知識產權理念。就現階段而言,行業中的侵權行為非常普遍,尤其是好的設計抄襲更加嚴重。臺灣“掌生谷粒”作為一個知名農特產品牌,其包裝設計糅入了當地風土人情元素,用特殊工藝揉制的紙藤一圈國地將質樸的牛皮紙扎緊、書法書寫產品信息、產品故事等文字,最后貼上綿紙外衣,極具自身文化內涵,如圖8。但國內品牌“一畝心田”并未尊重設計者的知識產權,對其包裝設計進行了抄襲,相似度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并且借助互聯網平臺銷售,無疑對原包裝設計造成了極大的侵權,在損害臺灣“掌生谷粒”的品牌價值的同時自身也無法形成品牌形象,建立品牌文化,造成消費者的視覺混淆,如圖9。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加大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為黔南農特產包裝設計的知識產權提供保護,杜絕同類包裝的出現。
結語
“互聯網+”業態的到來讓傳統產業措手不及,尤其是農特產品,在“互聯網+”背景下,黔南農特產的包裝設計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因以黔南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為依據,對黔南農特產包裝的體驗性、趣味性和獨特性進行考量,促進農特產產業的發展。在“互聯網+”與“民族文化”兩個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包裝設計理念的發展加速,我們必須致力于提取和推廣民族文化元素,通過走特色、民族、國際的包裝設計道路,解決現有農特產低價值、易損耗、難包裝的困局,讓農特產煥發光彩,而包裝設計模式的創新是我們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