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小學英語教學逐步進入了信息化階段,多模態化的教學資源與生活化的教學環境等特征優勢,都是常規教學模式不能比擬的,但對教師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豐富信息化教學經驗的同時,應當加強教學方式與作業評價等方面的創新,提高英語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同時,實現信息技術作用最大程度發揮,從而推動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英語;教學;融合
【作者簡介】嚴淑玲(1990.3-),女,漢族,廣東惠陽人,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第一小學,小學英語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越發自如與成熟,不僅改變了課程教學生態,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成效,更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但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應當嚴格遵循創新性與互動性、適應性等原則,最終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表現
1.多模態化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打破了時空等因素限制,語言信息的真實性與生活性特征加強,便于師生直觀理解。同時實現了多感官體驗,學生對語言信息的記憶與認知更加深刻。
2.生活化教學環境。信息技術實現了文字、聲音等知識載體與教學語言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真實形象的生活語境中實現知識學以致用,更利于學生文化意識與語言運用能力培養,促使其掌握交際策略。
3.多樣化教學方式?;谛畔⒓夹g地講演練評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逐步取代了傳統授課方式,學生在雙向互動與討論交流中,主體地位不斷提升。
4.個性化語言訓練。智慧學習平臺對學生有仿讀與糾音等方面的幫助,輸出語言的開放性與控制性特征不斷增強,確保了語言內化的有效性與半機械性。
5.即時性課堂評價。借助數據統計與語句文段批改等網絡學習平臺功能,在寫作與課上練習等教學過程中,師生可得到即時性反饋,更利于教學優化與改進。
6.網絡化作業。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布置與批改、監控作業;學生可利用網絡平臺自練與自糾,更能實現師生互動交流。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融合對策
1.營造教學情境。數字資源、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能夠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更利于教學效果加強。如在《My favorite season》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歌曲,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快速融入英語課堂教學氛圍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四季單詞,利用多媒體展示四季動畫視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教師引導學生用“My favourite season is…”完成“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的對話,通過多次的快速問答,讓學生掌握繞論交流對話方法后,引導學生用“because…”回答“Why do you like…”問題?;谛畔⒓夹g的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4-5]。在回顧以往學過知識的同時,利用多媒體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在真實自然情境中完成新知識的學習。教師通過對學生跟讀與模仿等能力的培養,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的同時,強化了學生學習能力與策略。在情景中引導學生用句子,更利于教學重點難點輕松攻克。
2.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時機。在恰當的教學時機中運用數字資源與信息技術,不僅貫徹了有效融合的適恰性原則,更利于教學過程優化。英語教學的規律獨特,通常從理解性或有意義的輸入開始,到循序漸進的內化過程,最終在生活中靈活輸出。對此,恰當時機的引入信息技術,更利于教學效果加強。如在《My School Calendar》教學的聽力訓練環節,教師將對話內容分為三部分,分別是一年中的月份、月份中的包含節日、節日在哪個月份。學生在聽力訓練中,先掌握了7-12月份的單詞與讀法。再掌握了7-12月份中包含中秋節、國慶節、教師節與圣誕等節日,最后掌握了“When is…”問句與“Its in…”的對話語句,如“When is Mid-Autumn Festival,Its in August”,并讓學生仿照聽力內容編對話,并進行對話表演。學生在基本掌握對話內容的同時,對話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聽力訓練后針對新課內容的練習,可利用軟件系統的聽說功能,學生邊聽邊做“TeachersDay is in…”與“Mid-Autumn Festival is in…”等習題,教師根據呈現在屏幕上的學生練習結果,進行糾錯與點評。學生反復聽問題并聽懂后,要求學生進行跟讀,朗讀的同時系統會自動糾音,并將學生朗讀成績在屏幕上展示。教師對閱讀能力差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分解指導。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再播放朗讀情況,學生在平臺上進行自評與他評。學生掌握重點語段后,安排編寫對話的任務,以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果。
3.互動性教學與層次化布置作業。為突顯小學英語教學的互動性,在《My Day》教學中,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問候中,引導學生回答“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What do you? do on Monday”等問題,教師出示課件與圖片,引導學生圍繞“When do you go to school”話題展開討論,引入“schedule”等新課內容,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出示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時間與所做事情的日程安排,并引導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在趣味操練環節,利用智慧學習平臺播放一段職業采訪視頻,讓學生置入情境中的同時模仿角色身份與對話語氣,與動畫中的人物進行交流,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自信心。或是利用與機器人對話功能,教師根據學生與機器人對話挑戰結果的評分,了解對話內容的意義性與語法正確性等信息,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較大活動頻率與半控制性的對話訓練中提高知識學以致用能力。平臺交際對戰功能可用在評價與朗讀競賽、作業展示等環節,適合課前、課上與課后,尤其是微課視頻,學生根據學習進度與需要反復播放,或是通過視頻定格閱讀或記錄筆記,更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教師應當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確保學生熟練運用網絡學習平臺等信息技術,夯實利用平臺完成自習與課后作業的基礎保障。教師在網絡平臺布置多層次作業,如介紹自己日常生活、介紹新朋友、編寫不同職業采訪對話、登錄優教同步學習網平臺朗讀對話作業內容,學生根據喜好與能力自主選擇。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登錄網絡學習平臺完成拔高練習,實現所學知識拓展與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在課后作業完成過程中,遇到困難與疑惑,可通過講解頁面的學習,或是線上與其他師生互動交流,能夠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三、總結
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使得翻轉課堂與混合式學習等教學模式的應用成了可能,尤其是微課等教學方式,實現了教材與數字化資源、課上下課、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加速了英語教學改革進程。為確保信息技術作用的有效發揮,教師應當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合理處理傳統教育與信息技術教學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智慧學習平臺的運用與多媒體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語言實踐機會,以盡快實現知識技能與情感等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宏麗.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路徑研究[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7(03):36-38.
[2]賈丹.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J].情感讀本,2017(11):110-110.
[3]莊淑洪.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會話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究[J].考試周刊,2018(2):115-115.
[4]申占成.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9):128.
[5]沈彩霞.論信息技術和小學英語學科教學融合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