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深度學習相對于淺層學習來說是一種更好的學習模式,本文基于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初步探討了在深度學習理論下如何開展初中英語閱讀的教學,希望能夠為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能力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英語;英語閱讀
【作者簡介】王月華,蘇州市吳江區蘇州灣實驗初級中學。
一、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對比
馬丁和榮格最早提出深度學習的理論,將學習分為深度和淺層兩種模式,筆者在總結了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下表中對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兩種學習模式進行對比,由此可見深度學習所具有的優勢。
二、初中生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1.從學生的角度。在初中生閱讀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詞匯量以及語法知識欠缺,會嚴重影響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導致所閱讀文章的意思被扭曲甚至完全讀不懂文章。如果說英語閱讀學習是一棟大樓的話,那么詞匯就是大樓的一磚一瓦,而句法則是大樓的整體框架,只有打牢基礎才可以建造出結實精美的大樓;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很多學生都將中文的思維習慣代入了英語學習中,而缺乏適用于英文文章的閱讀方法,這樣往往導致閱讀耗時較長,或者只能理解文章的淺層意思,另一方面文章中難免出現生詞,這也需要我們用閱讀技巧去彌補;最后,在筆者認為來說,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便是對英語閱讀缺乏興趣,一方面由于英語龐大的單詞量以及花式的用法使學生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學生因為缺乏國外文化的熏陶,對于大多文章都只是能讀明白卻不是能理解,其次在英語應試學習中的文章大多數枯燥無趣,導致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從課堂的角度。從課堂的角度來分析,教師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教學方法陳舊,現大多教師仍然采用機械式講課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一味地講解文章、句型和單詞,枯燥乏味,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熱情;其次,在英語課堂上幾乎沒有互動也是非常大的問題,如果說真的有互動的話就是讓學生報一下自己的答案,這樣死板的課堂無法讓學生訓練自己的語感、體驗英語文章的寫作方式、感受到英語的魅力;最后,初中英語教師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過于輕視課外閱讀,這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很不利。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1.重視文本,訓練思維。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文本為載體,對其進行解讀,設置合理的問題讓學生來解決,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覺地形成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在具體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帶領學生從文章的標題出發,分析作者想要通過這篇文章向我們傳遞什么信息,文章的體裁和文章的大致內容等等,然后再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的閱讀,例如在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上冊的《Unit 3 Robots》中的短文《The home robot》時,便可以采用這種啟發式學習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閱讀,圍繞著文章的結論“Robot can help people a lot , but they can also be too much trouble ! ”來進行全文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提出在這篇文章中前半部分機器人幫助人類解決了什么事情,而其故障后又犯了一些什么錯誤,這些基于文本的提問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后續自主學習作鋪墊。
2.重視文化,培養興趣。語言是文化的媒介,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材料中,有著很多關于國外文化的篇目,而深度學習這些文章則是引導學生學習文化培養興趣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的教學中,從一開始學習詞匯時就應當向學生介紹詞匯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并且將國外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中外差異的認識與理解。在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的七年級上冊Unit 5主題是《Let`s celebrate !》,在教學中講解西方的Halloween習俗時,便可以引申出更多的西方國家節日,例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等,再延伸到中國的傳統節日,例如Chinese New Year、Mid-Autumn Festival等,以及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延伸到中西方節日送禮的差異,讓學生發散地從多角度了解中外文化。更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制作精致地課件,作出適當地提問,利用圖片、影視等多種方法開展課堂教學,來創造更加活躍生動地英語課堂,另外,向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書、影視作品和音樂作品等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于英語閱讀以及西方文化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目標導向、知識建構、情境創設。目標導向指的是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有自己的目標,不能漫無目的地進行講解。在講解中應當在掌握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選擇合適地切入點,設置教學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很多內容,但是必須植根于文章,才能夠刺激教學活動的進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思考,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的高潮,例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 1的《This is me !》將目標確定為讓學生學會西方人打招呼并進行自我介紹的方式;知識建構則是教學要對學生產生的幫助,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將知識納入自己的體系之中,例如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閱讀方法、文章知識、思維方式等教授給學生,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及培養發散思維;而情境創設則是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具體教學要求和學情創建合適的情境,給學生以更強的代入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的《Unit 7 Shopping》的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或者其他硬件,構建出顧客在商店購買東西的情景,再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深度學習、反思總結。在以上三點的基礎上,教師便可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合適的教學策略應當是幫助基礎薄弱的人學生掌握基礎,幫助基礎扎實的學生學的更好,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以及積極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另外教師應當在教學之后通過合適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和評價,或者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借此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反思總結能力,良好的反思總結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結束語
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理解批判,將其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這要求我們充分認識深度學習的特點,從思維、興趣、氛圍等多個方面入手,打牢學生的基礎,增強其閱讀技巧。
參考文獻:
[1]丁先偉.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及策略的研究[J].中華少年, 2017.
[2]潘慧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423(10),180-182+185.
[3]呂琳.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策略分析[J].時代教育,2017(20),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