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和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師生關系;教學觀念;修養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094—01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能增強課堂吸引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問題。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傳統的以教師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大膽創新,積極應用新型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結果,更要重視教學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積極良好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努力探究答案,使他們在深入的思考與質疑中提升能力,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教師要認識到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課堂氣氛對學生學習有著直接影響,而師生關系本身會對形成一種什么樣的課堂氣氛產生重要影響。師生關系和諧,課堂氣氛就會溫馨愉悅,學生如沐春風,思維活躍,能主動參與教學;而師生關系不和諧,課堂氣氛則會緊張沉悶,學生如坐針氈,手足無措,會不自覺地想要逃避學習。
二、加強教師自身的修養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基礎之上的一種新型人際關系。在這一人際關系中,教師是師生心靈溝通橋梁的架設者,學生是積極的響應者,教師對這種人際關系的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身師德修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感染學生。教學中積極轉變自身角色,幫助學生發現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長此以往,不僅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而且會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及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的形成等產生積極的作用。
當然,要加強自身修養,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還要充分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教學中,要積極地采用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案例,嫻熟地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彰顯課堂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通過交流討論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策略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有力保證,也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有力保證。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單純的認知需要變為情感需要,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快樂情感和興趣。同時,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能讓教師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下工作,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成就感,激發教師對教育事業和學生的熱愛之情。要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 了解和研究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學情,把握學生的基本狀況、個性特點、情感需要,對學生個體的思想、學業成績、家庭狀況及個性等方面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和研究。有了這些基礎性的學情研究,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和學生成為朋友。
2.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觀是教師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影響著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行為,進而影響學生的行為。正確的學生觀源自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源自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對自我的反思。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是和諧師生關系建立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熱愛所有的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對學生充滿信心,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對學生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指責。
3. 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往。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理性與情緒兩方面動態的人際交往過程,民主平等、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標志。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主動與學生交往、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教學時機,適時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4. 提高自身素質,健全學生人格。教師素質是影響師生關系的核心因素。若想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要以良好的道德修養、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高雅的興趣愛好等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并組織開展好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