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門交際性的語言,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和外國人進行交流,讓他們具有更好的交際能力。進入新世紀以后,國家對教育教學體制在不斷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學生口語教學和培養其語言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筆者在本文中通過多個方面就有效開展這方面的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期不斷提升執教效果和質量,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途徑
【作者簡介】康甜,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強化英語口語教學,重點培養其語言交際能力,是當前英語教育教學領域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如何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其語言交際能力,值得每一位英語老師深思。筆者在本文中通過多個方面就有效開展這方面的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期不斷提升執教效果和質量,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注重引導,訓練聽說能力
我們都知道,對英語口語來講,其基礎為聽力。要想正確的去聽,其必須學會傾聽和模仿,然后才能有能力去表達。我們剛接觸英語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高,通過為學生營造多樣化交際環境會提升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作為初中英語老師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的實際特點,讓他們對英語學習有足夠的激情和熱情,在多種方式作用下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聽英語。如播放錄音,聽老師發音,聽同學讀音等等,對學生傾聽別人講英語進行引導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張口說英語。慢慢地培養在英語課堂上用英語交流溝通的習慣。作為老師應該在課堂上規范自己的執教習慣,準確的發音,然后借助卡片、插圖等等方式,實現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為學生創造多種機會,以便于開口講英語。如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們用英語問候學生,Hi / Hello /Good Morning. / Goodbye / Howare you? / Nice to meet you. /See you later.等等。讓學生對這些問候性的語言有一定的認知,長此以往他們也會進行模仿和主動學習。事實上,我們英語聽說訓練也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可以借助課外實踐等方式,如邀請同學到家里做客,到戶外游玩等機會對學生英語的表達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
二、營造口語表達環境,進行語言交際訓練
作為初中英語老師,應該致力于給學生創良好的環境,在多種教學方式靈活的應用下,在教室內營造能夠表達語言的微分,讓學生有機會在真正的情境交際中進行溝通交流。如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使用英語講述天氣等情況,從剛開始的簡單到慢慢地加深難度,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充分的訓練。通過不斷的學習,學生的詞匯量在增多,我們就可以根據新的情況改變口語交際的內容,從天氣報告向值日報告轉變,再過一段時間后,我們可以從值日報告向自由談話過渡,如用英語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分享給大家小故事,或者讀課文等等,通過上述多種方式訓練語言交際能力,不僅讓課堂更加的活躍,還會把學生的創造力和模仿能力進一步發揮,這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很有幫助。
三、優化課堂設計,促進學生主動表達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作為老師應該治理構建和諧民主的環境,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開展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老師必須重視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認識到學生是教學主體,自己是課堂總導演的角色。一定要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在課堂上和學生多多的交流,課下也應該及時的關心學生,致力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在英語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們才具有了敢講敢說的勇氣,借此不斷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一旦學生對所學的英語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英語的學習。如何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激發,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分小組討論,多媒體教學等等,通過多種手段的靈活運用及精心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此過程中老師也可以給學生講授目前學好英語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有學好英語口語的動機,這對其進行后的英語口語的學習和交際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英語老師,我們應該自覺在課堂上秉承素質教育理念,自覺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主動安繼強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興趣性。同時,作為老師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場景,讓他們主動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樣,作為初中英語老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執教知識和理論,并在英語課堂上很好的運用。
參考文獻:
[1]趙偉,熊穎.英語口語教學與有效交際能力培養——以雅思口語教學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3(5):367-368.
[2]張燕.有效英語口語教學與語言交際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6):150-150.
[3]張海燕.有效英語口語教學及語言交際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新課程學習(上),2015(1):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