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虎林 馬雅娉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生;問題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37—01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才能夠提出問題。因而,問題意識的培養,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從沒有問題到想到問題,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從不善于提問到善于提問,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主要原因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普遍習慣了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解,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學習內容,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普遍比較薄弱,這一現象在農村學生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沒有為學生提問預留時間。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為了向學生灌輸更多的學習內容,而將講授時間安排得過長,沒有為學生思考和提問預留時間,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要任務就是聽老師的授課內容,而缺乏主動思考的時間,無法提出相關的問題。除此之外,即便經過思考,想要提出問題,課堂上也沒有了充分的時間。這種情況長此以往會嚴重打擊學生主動思考和提問的積極性,使學生被動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從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2.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啟發和鼓勵不夠。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授課中心往往圍繞考試的內容,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對于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也不夠重視。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忽視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授課過程中,即便有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了問題,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樣不僅打擊了提出問題學生的積極性,也給其余想要提問還沒有提問的學生造成了消極的暗示。久而久之,學生們便不會積極思考,提出相關的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日益薄弱。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1.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樂于提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課程時間設置,課堂上教師進行學習內容講授的同時,需要預留學生進行思考和提出問題討論的時間,養成學生進行學習的同時主動進行深入思考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意識,將課堂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主體在于學生本身,進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
2.培養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并非所有的學生都不想提問題,實際上,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產生了一些疑問,但是由于對老師的畏懼或膽子小、基礎差等原因,最終導致沒有勇氣將心中的疑問與大家分享,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喪失提出問題的能力。想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教師應當本著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態度,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打通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能夠敢于提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提問時,要給予提問學生鼓勵性的評價,這樣不僅對于提問的學生基于鼓勵使其保持提問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幫助其余學生克服不敢提問的心理障礙,以便為下一次積極提問創設條件。
3.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由于數學這一學科特有的抽象性,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中對于問題無從下手,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首先,可以在數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化的問題,將抽象復雜的數學原理轉變為栩栩如生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更好地將學生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其次,可以提供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再次,可以采用提出開放性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開闊學生的思路,挖掘學生的潛能。最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保持對課堂的興趣。例如,在教授《圓錐的體積》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裝沙實驗,了解圓錐和圓柱體積的區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會很容易地產生一些疑問,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這一數學問題。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與能力的形成性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170)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