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娟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本劇;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51—01
課本劇集音樂、舞蹈、語文、美術等多門學科內容于一體,從編到演,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恰當地運用課本劇,會使教材由“薄”變“厚”,由“靜”變“動”。那么,如何更好地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課本劇呢?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利用課本劇輔助教學,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低年級的識字量比較大,學生一味學習生字會覺得枯燥乏味,慢慢就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筆者則將課本劇引入課堂。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學生對要求書寫與認會的近20個生字“望而生畏”,這時,筆者對學生說,如果生字記得牢固,就讓他們當小演員。學生一聽樂了,個個打起精神很快就學完了這些生字。接著,筆者讓學生戴頭飾表演課本劇。這節課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很好,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樂學好學,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通過課本劇表演,使學生深刻地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觸和思考……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課本劇表演是學生在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動作、旁白等把故事要表達的思想展現出來,從而加深理解,走進作者內心。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戴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頭飾,扮演成小猴子進行表演,以此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后,筆者利用制作好的背景,有鮮花盛開的小路,西瓜、桃子、玉米等道具,并播放輕快的音樂,讓學生把教室當成舞臺盡情展示,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尤其是扮演“小猴子”的同學,當他們看到自己扔了一地的東西最后卻兩手空空時,臉不由得紅了。學生在表演中再現了課文的情景,深刻地領悟到了課文表達的主題:做事三心二意,什么也做不好,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有所收獲。同時還用自己富有童趣的語言、動作,把文中的小猴子演得活靈活現,學生沉浸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真切地體會到了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開展課本劇展示活動,能鍛煉學生的朗讀及口頭表達能力
在課本劇表演過程中,有大量的臺詞要求學生記背,而且要在表演中準確流暢地表達出來,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展現角色性格。那么,如何使表演合乎情理?這就要求準確把握文本中各個角色的特點,不斷地模仿練習。以前讀課文結結巴巴的同學,為了演好課本劇,也會努力把課文讀好。在課本劇表演中,旁白的內容相對多些,可讓班里同學輪流進行旁白,人人都有幕后主持的機會。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都會得到提高。部編本教材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天真活潑的兒童有很強的想象力,在改編和表演中,學生們要對文本進行拓展想象,表達上也要求通順流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四、課本劇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寫話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結合學生實際,不管是看圖寫話還是命題寫話,教師都可嘗試采用“先演后寫”的方式。面對寫話題目,教師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再說畫面內容,接著進行表演,最后動筆書寫。如看圖寫話《亮亮采花》,給學生了120個格子,而學生覺得三兩句話就能寫完,不知如何寫具體、寫生動。如果按照“先演后寫”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寫,最后學生會寫得很精彩。這樣,既降低了寫話難度,又突破了教學難點,學生寫話不再被動,而是一種需要,一種樂趣。
五、課本劇的表演能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
堅持讓學生排演課本劇,時間長了,學生會覺得沒有新意,且表演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為了解決遇到的瓶頸問題,要堅持在每周排演課本劇前,給學生播放一些網絡上的小學低年級優秀課本劇,在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表演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師排演能力。整理一些課外劇本,讓學生來讀,進而自導自演。時間長了,學生們愛讀劇本了,順勢推薦他們讀一些兒童版《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優秀讀物,并定期開展講故事活動。同學們講故事時要創設一定情景,需要頭飾、道具的也給他們配上,學生們會講得聲情并茂。長此以往,他們會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
總之,最新部編本教材編排的意圖和特點,要求教師發揮教科書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發展環境。語文教學中要堅持發揮好課本劇的輔助作用,以此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