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珍平
【關鍵詞】 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探究合作;解題;應用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91—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實現素質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以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只注重”怎樣解題”,而忽視了解題能力的培養。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們在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把握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分析好這些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一步步進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過程。學生學習簡單應用題是在低、中年級,這時學生年齡小,他們容易接受直觀的東西,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通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再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尋找典型應用題的解題關鍵
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數量關系后,能否順利地解答應用題,關鍵在于怎樣入手分析。典型應用題都具有特殊的結構與特定的數量關系,通過具體的例題,在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就可以找出特定的解答規律,這些解答規律,可以用某種形式固定下來。
三、創設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要解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直接提供給學生的,一般學生不容易感受到“我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解決這些問題時學生只要對號入座,不費腦力就可以迅速地進行解答,當然也就無所謂探索。正是由于這樣,學生在解題中想起的僅僅是一種表面的知識,而對解題起重要作用的思維方式、數學思想、情感、堅強的意志這些隱性因數不能有效地參與到解題過程之中。所以,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思想上的全面發展,有較強的問題意識,首先要設計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深入問題中。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善于解決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自己學生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如教學“長、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出示了一個長方形,長10厘米,寬6厘米,你能計算出它的面積嗎?同學們紛紛舉手示意他會。接著又提問:你能在這個長方形中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最大正方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剩余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在小組中,有的動手剪,有的用筆畫,幾分鐘后就有了結果。這種探究活動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數學問題“再創造”,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再創造”的動機和創新的意識。
五、讓親自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為學生提供了學生大量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為此,我們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做多種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識的知識的方法。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內容主要有使用學具進行數的分解與組合、畫樹狀算圖和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等。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習熱情持續保持,以調節學生的大腦皮層。題目設計除新穎、有趣外,可讓學生通過操作來解答問題,使學生所獲得知識寓游戲之中,寓教于樂,寓樂于教,不僅獲得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學習”量長度”時,我讓孩子們分組測量,于是孩子們有的指揮,有的手拿粉筆做記號,有的充當標桿,有的用尺子量,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洋溢著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測量,也鍛煉了動手能力。
通過長期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比以前有了提高,學生學數學不感到枯燥乏味,也并不感到是負擔,且有一定的樂趣。實踐表明,這樣做既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內驅力;也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還能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刻苦求實精神,領悟到“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相信只要我們根據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因素,聚集各方面有利條件,多渠道采取有利措施,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一定會獲得長足的發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