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玲
【關鍵詞】? 傳統民俗文化;幼兒啟蒙教育;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60—01
敦煌是東西方絲路文化交流的重鎮,歷史悠久。敦煌民俗文化經過長期的交融和時代變遷,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生活文化,教化、規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為敦煌幼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獨特而寶貴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在教育資源上要“充分挖掘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共享資源,讓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各行業的勞動,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傳統民俗文化素材廣泛,源于生活,傳自民間。我們立足幼兒生活環境發現、挖掘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風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通過科學細化分類提煉,融進幼兒園課程之中,既豐富了教育資源,又有利于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貼近社會現實、貼近生活和自然。教師不再單純依賴教材,更加創造性性地建構出富有敦煌特色、個性化、多樣化的幼兒園教育活動。
一、科學提煉,精心篩選教育資源
敦煌民俗內容豐富,包括歲時、婚嫁、飲食、起居出行、文化娛樂、信仰、生產生活等方面。我們通過查找文獻、問卷調查等途徑對敦煌近現代民俗進行全面搜集整理,根據其特點劃分出時令節俗、人生禮俗、婚喪風俗、家族與社會、生產民俗、生活風俗、戲曲與樂舞、娛樂與游戲8塊,從中選取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進行資源整合,融進幼兒園整體教育活動計劃中。
二、結合民俗文化,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民俗文化特點設計活動。如根據時令節俗“春節及正月節俗”制定目標,設計主題系列活動,通過媒體告訴家長,讓幼兒在家協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家長打掃衛生,張貼春聯、窗花,十五觀燈、看社火,打春牛、打鐵花,正月二十吃煎餅等風俗,通過家長的帶、說、教、示范等方法完成課程目標,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民俗傳承目的,同時讓孩子從中感受體驗節日熱鬧、勞動的快樂。“清明節”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與家庭或家族祭掃活動,通過緬懷親人培養幼兒感恩心。“五月端午節”設計吃粽糕,插艾草、柳枝,戴花繩等活動,“八月十五中秋節”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同伴分享月餅,體驗大家庭的快樂,回家與家人一起擺貢品(月餅、鍋盔、瓜果)祭獻月亮活動,體驗與家人團圓的快樂。“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登高望遠、孝親敬老的日子,晚輩陪伴老人登鳴沙山、三危山游玩。還設計了大班的孩子走福利院,為爺爺奶奶過節日。孩子們為爺爺奶奶帶去了故事、歌曲、舞蹈,從小培養幼兒尊老愛幼、孝親敬老的高尚情操。“冬至”,敦煌人家家做杏殼簍飯,增鄰友,以示豐盛有余。幼兒園特意為孩子們做上一頓香噴噴的杏殼簍飯,老師們隨機結合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活動,孩子們通過吃記住了這特有的民俗,感受了幸福生活的美好!敦煌傳統民間游戲有“打猴兒、藏莫老猴兒、夾五馬、抓羊窩兒、抓骨節、滑碼兒、跳房子、滾鐵環、丟手絹”,我們按年齡段將其劃分融進健康領域,進行課程的生成與改編。民間游戲的介入,豐富了幼兒園健康教育內容,發展鍛煉孩子的身體,讓幼兒在嬉戲玩耍中形成活潑開朗個性品質,培養了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對增進和諧親子關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拓展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場所,父母在幼兒成長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構建良好的家園共育協作關系至為重要,能有效保證敦煌民俗文化的教育性和傳承性。如,“快樂的端午節,粽子飄香”主題活動。家長來園與孩子一起分組包紙粽子、畫粽子、畫龍舟,共同布置主題墻。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到真實中體驗學習。帶幼兒參觀有名的沙洲夜市、風情城,欣賞民俗藝術作品,看敦煌名優小吃等。另外,建議家長在假期帶孩子參觀敦煌民俗博物館、莫高窟、月牙泉、陽關、玉門關等名勝古跡,豐富孩子閱歷,拓展孩子知識面,讓孩子在更廣闊的天地體驗和感受敦煌的風土人情。
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選擇性地把敦煌本地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到學前教育內容中,利用敦煌傳統民俗文化底蘊,影響、規范幼兒的日常行為,培養幼兒從小做一個知書達理、懂禮貌、有禮貌、愛勞動、孝親敬老,講道德的的好孩子,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幫助幼兒從小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敦煌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