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娟
【關鍵詞】 語文教學;嗟嘆;歌詠;舞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63—01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在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強調人的情感是“有諸內必形諸外”。今天,我們不妨用“嗟嘆”“ 詠歌”“ 舞蹈”來“言”,來學習發乎情感的語文。
一、詩言志,嗟嘆之
語文課本里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言思、達意的真情表達。在心里是志,發出來成為優美的文。情感鼓蕩在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發出慨嘆、驚呼,從而夸張、想象。
如,教學新人教版第三冊《望廬山瀑布》時,李白的詩句向我們展現了一千多年前,廬山瀑布那壯觀、雄闊、秀美的景象。當李白看到這天地之大美,人間之至境,無以言表,就呼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我和學生也同樣被這壯闊的氣勢之美而震撼了,感動這美的磅礴、美的撼動、美的無以比擬的雄渾……所以我讓學生聽詩句想象后,自由讀、對讀、分組讀、朗讀、表演讀……來嗟嘆、驚呼、想象,贊美廬山瀑布的絕美勝景。
二、歌詠言,聲依詠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聯想和想象的藝術,最能調動人的情感、陶冶人的心靈、渲染學習氣氛。教師在教學中把音樂與語言文字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從而創設一種具有強烈感染力和鼓動性的“情緒環境”,進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人教版《金色的魚鉤》一文時,當學生理解到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時,我播放了歌曲《少年先鋒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嘹亮的歌聲激動人心、催人奮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會跟著哼唱,而且聲音愈加洪亮,使得學生對革命者前仆后繼、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更加深刻地銘刻、感動、敬佩。
三、歌詠聲,舞動容
詠歌之不足,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的情感是“有諸內必形諸外”。心理學家曾分析研究過學生學習的規律:聽過就忘了,看過就有印象了,做過就學會了。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必須在課堂上多為學生創造“做”的機會。
如,在教學蘇教版陸羽與《茶經》時,我選取了《茶經》中描述采茶、制茶的一段:“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讓七個學生上臺表演,臺下學生給他們打節拍:××(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如此,反復兩遍之后,學生對采茶、制茶的工藝過程深記于心,并通過這樣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仿佛看到一千多年前采茶、制茶的勞動場面。既加深了學生對陸羽《茶經》文本內容的了解,也延續傳承了我們千年傳統文化的血脈精髓。
又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文章篇幅較長,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按教學要求,應以學生自學為主。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要怎么運用一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雨來呢?課前,我布置了小組合作表演故事的作業。學生熱情高漲,認真地研讀課文、改編劇本、制作道具……課堂上,通過各組生動形象的表演,雨來那機智勇敢、聰明愛國的形象躍然眼前。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特別興奮,參與率為百分之百。學生既可以看到,又可以聽到,且具有戲劇性。學生理解充分,記憶也深刻。
情境教學是以“情”為“經”,將傳統教學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質、興趣、價值觀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以“境”為“緯”,通過創設各種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拉近文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