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121)
我國現有的幾大新區中,浦東新區引領著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濱海新區帶動著北方經濟的發展步伐,兩江新區又推動著西南地區的迅猛發展,而港區就是推動中原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從2007年開始,經過6年的積累與發展,2013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發改地區〔2013〕481號),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我國第一個上升到國家層面、目前唯一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航空經濟先行區,由之前的新鄭綜合保稅區為核心的航空經濟和航空都市區,也是鄭州朝向國際化大都市,成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的主要載體。港區成立的地位和意義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高度評價。港區是把區域的發展、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和現代交通模式的革命性變革緊緊融為一體,在以往是不可能實現的。
幾年的工夫,港區周邊從當初的沙地和果園,變成高樓林立,逐步聚集了三四十萬人口,在政策、體制和模式創新的基礎上,港區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距離原定發展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如何制定好人才發展策略,是指導港區產業快速發展的重點。
人力資本理論起源于經濟學研究,是由美國人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于20世紀60年代,開拓了對于人類生產能力的嶄新思緒。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資本,對生產者進行教育、職業培訓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時的機會資本等的總和,表現為蘊含于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
人力資本管理并非全新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上,結合了“人”的管理與經濟學的“資本投資回報”兩大剖析維度,將企業中的人作為資本來進行投資與管理,并依據一直變更的人力資本市場狀況和投資收益率等信息,及時調整管理方法,以此獲得長期的價值回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開展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其特點決定了人才在其發展過程中更是處于基礎和首要的位置。人才的質和量也是決定航空產業等高新產業增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當代經濟的發展更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發明創造的主導力量,也是新興產業順利發展的保證,更是新興產業企業成功的決定力量。只有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完成高效益,才能長盛不衰。
“十二五”時期,在全球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港區的各項經濟數據卻在持續快速增長。2015年港區生產總值為520億元,年均增長4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430億元,年均增長61.4%;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20億元,年均增長69.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29.5億元,年均增長79.1%;進出口總額完成490億美元,年均增長411.1%,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7.4%以上。各項數據都遠高于全國各省市平均水平。2015年新鄭機場新開航線171條,其中全貨運國際航線30條,居內陸第一,基本構成了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旅客吞吐量達到1 729.7萬人次,五年實現了翻番,居全國第17位;貨郵吞吐量達到40.3萬噸,五年增加3.7倍,居全國第8位。
港區規劃的三大主導產業分別是航空物流、高等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發展從起步到快速發展階段有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為經濟指標持續增長、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方面發展效率不高。新形勢下,如何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戰略”,對提升港區的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港區發展的要點是要結合產業結構的調整,將“人”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資本,以實現人與產業的不斷融合。實際上,只有依靠人才,才能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各項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港區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調整,這就需要大批專業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作為河南省乃至國家重點打造的航空港區,是以高精尖的新興產業為發展契機,對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更加嚴苛。雖然近些年來,河南省在某些領域或行業諸如“許繼”“安玻”“雙匯”“宇通”也涌現出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能人才,但是依然無法緩解產業結構在優化升級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就目前來看,港區的人才儲備與需求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表現如下。
人才資源中專業技術人才的擁有量可以用“人才豐度”這個指標來表示,指的是一萬人中擁有的專業技術的人才數量,這個指標反映整體人口的素質高低。2016年河南省人才豐度由2012年的全國第30位上升到第27位。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每萬人中擁有的專業技術人才包括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人數是275人,低于368人的全國平均水平,居全國第26位,周邊的河北、湖北、山西、山東、陜西、安徽則分別是268人、331人、388人、406人、339人、215人。
在河南省的企事業單位中,受過本碩博教育的高層次科技管理人才數量相對較少。截至2015年底,在豫工作的兩院院士有21人,遠低于周邊的湖北45人、山東43人、陜西40人、河北38人、安徽35人。河南省博導的數量也低于湖北、山東、陜西、河北等省份,河南省知名高校數量有限,是直接導致博導數量偏少的原因。
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不均衡也是港區產業結構發展受限的一大因素。目前鄭州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有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市區人才擁有量多于郊區,越偏遠的地方,人才越少,流失越快。據不完全統計,鄭州市企事業單位中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足7%,遠低于全國19%的平均水平。在全市的人才隊伍里,工業技術人才僅占人才總量的13%,工程技術人才僅占10%。企業單位人才比例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2012年,鄭州市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約40萬人,其中事業單位約33萬人,占83%;國有企業約17萬人,占16%。國企人才比遠低于全國37%的平均水平。現有的高層次人才多集中在市政部門和高校、事業單位,其中碩士、博士分別占75.5%、64.4%,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人才嚴重不足。有資料顯示,在發達國家中,研究人員50%以上都是在企業中。
鄭州市的科技人力資源指標、科研物質條件、科技財力投入都遠高于鄭州市科技產出各項指標。以下是鄭州市一些重要指標在國家的排名。

表1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各項數據排名是相對靠后的。這些數據也說明了鄭州市的人才內在活力與創造力不夠強。
針對港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才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是一個亟須面對的問題,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詳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