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認識路線、認識方法、認識目的等角度提供給我們三個基本的哲學思維方式:求實思維、辯證思維和實踐思維。這三種基本的哲學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也是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看家本領”。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哲學思維
一、引言
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何更好地準確解決這些問題從主觀上來講要求我們反思自身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不對頭,工作方法就會出問題,工作成效就難以凸顯出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源,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和實踐論分別從認識路線、認識方法、認識目的上內在要求的求實思維、辯證思維、實踐思維,為人們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套成體系的智慧與方法,是每名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看家本領”。
二、在認識路線上堅持求實思維
人們能否正確地解決問題,首先取決于對這個問題所涉及的事物的認識。能否正確地認識事物的首要前提就是我們是否樹立了認識事物的科學路線。一般來講,人們看待和分析事物的出發點有兩種,第一種是從主觀出發;第二種是從客觀出發。這是兩種看待事物的基本的出發點,或者兩種認識路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核心觀點是: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客觀存在,往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主觀意識。雖然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歸根到底,客觀存在決定著主觀意識。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人們在認識現實事物時要堅持求實思維。
求實思維主要聚焦人們認識事物的出發點,能夠引導我們從決策對象的客觀實際出發、從決策環境的客觀實際出發、從決策主體的客觀實際出發,進而在準確把握時間、空間和條件等因素的基礎上做出準確科學的決策。具體來說,求實思維主要包含如下三種思維方法。
一是力戒“感情用事”。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止是理性的個體,也是感性的個體。人們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當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帶著個人的情感偏好和主觀好惡來看待人和事物。作為主觀認識的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形成理性認識的基礎,但如果把個人的感覺興趣、主觀意志、情感偏好等絕對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會停留在對事物的主觀認識上,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實面貌。作為認識主體,人們要正確地、全面地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就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個體的感覺興趣、主觀意志、情感偏好等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應該力戒“感情用事”,通過不斷的比較、不斷的反復、不斷的總結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是力戒“利益用事”。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人們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必然要處理一些矛盾,當矛盾所涉及的人或事物發展方向和自身利益一致的時候,人們就容易把對方或事物的優點和好處放大,對其缺點和后果可能就視而不見;當矛盾所涉及的人或事物發展方向和自身利益有沖突的時候,人們就很容易把對方或事物的缺點和后果放大,對其優點和好處可能就視而不見。帶著自身利益出發來看待人和事物,就很難達到對任何事物的客觀認識。作為認識主體,人們要客觀地、全面地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就應該盡量的把個人利益放在一邊。我們應該力戒“利益用事”,以期達到認識對象的客觀的認識。
三是不唯上、不唯書。陳云同志曾反復強調,“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重要性。一般來說,上級政策和書本理論往往反映和要解決的是一般性和共性的問題,都有其合理的、正確的方面,但是,這種一般性和共性,可能與某地具體時空的個性問題有出入,有差距,甚至會有矛盾。那么,當上級政策、書本理論符合地方的特殊實際時,就應該貫穿這種政策,應該堅持這種理論;當上級政策、書本理論和地方的特殊實際有某些方面不符合時,就應該立足于客觀實際,去完善上級政策,去豐富書本理論。
三、在認識方法上堅持辯證思維
在如何認識事物和看待事物的過程中,人們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有的人會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認識和看待事物;有的人會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認識和看待事物。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兩個主要觀點就是聯系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提示我們要注重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提示我們要注重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中提示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依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人們在認識現實事物時要堅持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的觀點而不是孤立、靜止的觀點看待事物、把握事物矛盾、認識事物本質,進而作出正確判斷和科學決策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能夠幫助人們處理和駕馭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具體來說,辯證思維主要包含這樣幾種思維方法。
一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是存在著各種聯系的,各種事物之間也是存在著聯系的。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這個事物,既有它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各種事物、外在關系影響的原因,但最終決定事物性質的還是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系。因此我們認識事物,既要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認識事物內部的聯系,但關鍵還是要在分析其與其他事物聯系的基礎上,善于抓住這個事物內部的既對一又統一的矛盾關系。我們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抓住決定事物性質的關鍵(主要)矛盾、本質聯系。
二是抓重點帶一般。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中,促使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是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在實踐中,辯證思維要求人們對待矛盾雙方時既不能平均用力,亂撒胡椒面,也不能把重點當唯一,片面走極端。要學會“彈鋼琴”,十個指頭互相配合,有輕有重,有急有緩,有強有弱,有虛有實。要找準重點、抓住關鍵,對中心工作和主要矛盾,要抓得準、抓得緊、跟得上,善于在關鍵點和癥結點上出實招、出妙招。這樣,在保證“重點”的情況下,再把其他“一般”矛盾和“一般”工作帶動起來,這就是“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三是注重協同發展。決定事物性質的主要矛盾和其他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轉化。在實踐中,辯證思維要求人們對待矛盾時還要注重矛盾之間、矛盾的雙方之間的協同發展。毛澤東同志強調,“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志”“不恥下問,聽取不同意見”,包括反對的、質疑的乃至“錯誤的意見”,就是要求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注重矛盾之間和矛盾雙發的協同發展。要注重矛盾雙方協同式發展,也是辯證思維對具體實踐提出的要求。
四、在認識目的上堅持實踐思維
在認識事物的目的上,人們存在兩種不同的目的導向。一類是為認識而認識,為理論而認識;另一類則是為了實踐而認識。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為,人們認識最終是要走向實踐、向實踐轉化的。認識向實踐轉化的過程既是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的過程,又是通過實踐而實現價值的過程。人們認識的任務和目的在于不斷排除謬誤獲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引下改造世界,實現客觀事物對人的價值,同時也實現人自身的價值。依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堅持實踐思維。
實踐思維強調全部人類活動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過程,人們認識的目的在于實踐,我們要將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結合,在認識向實踐轉化的過程中要有實踐的自覺、實踐的擔當、實踐的能力。實踐思維引導我們樹立問題意識、行動意識和操作意識,將針對實際問題的科學的決策應用到工作實踐當中,以實踐檢驗決策的科學性。具體來說,實踐思維主要包括三個內容。
一是有問題意識。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矛盾運動永無止境,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才能找到引領時代進步的路標。問題意識是實踐思維的第一個內容,是實踐的自覺。
二是有行動意識。列寧講過,一步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綱領是很重要的,但綱領確定了實現綱領的行動更重要。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在明確時代問題、社會問題的基礎上,要確定新方向、新目標、新思路,制定新綱領。在綱領制定出來以后,實現這個綱領的每一步實際行動更重要。對于現在很多好的理念、綱領,我們不僅要學習,而且要從內心理解和把握,還要付諸于行動并貫徹落實。行動意識是實踐思維的第二個內容,是實踐的擔當。
三是有操作意識。鄧小平講,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當務之急是解放生產力、增強綜合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貓”才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好“貓”。以操作意識為基礎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實踐思維的價值取向。在實踐當中,要善于把解決問題和利益分配結合起來,善于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善于把理念變成制度安排,善于把理念變成現實政策。操作意識是實踐思維的第三個內容,是實踐的能力。
五、結語
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理論思維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必須在實踐中自覺培養和不斷提升。求實思維、辯證思維、實踐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思維層面的主要體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宏偉而艱巨的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內在素養,以哲學思維改造我們的頭腦,真正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成為我們的“看家本領”。
作者簡介:邱明濤(1987—),男,甘肅寧縣人,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黨校哲學講師、科研資政室主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