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日益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學界從多種視角對其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鑒的寶貴思想成果。只有對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進展和研究重點進行回顧,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問題,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入開展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主題;領域;規律
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主題
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主題對于我們現階段深刻領悟革命導師的思想實質意義重大。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存在3個主題,即社會主義能否取代資本主義和怎樣取代資本主義,這是貫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第二個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它著重回答的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三個主題,這是在世紀之交,世情、國情和黨情都發生重大變化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事業發展亟需回答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這三大主題之間相互聯系、一脈相承,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也有學者從層次劃分的角度來界定馬克思主義的主題,認為馬克思主義分為3個層次:一是廣義馬克思主義;二是不同歷史階段的馬克思主義,這又分為“上篇”和“下篇”的馬克思主義;三是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的馬克思主義[1]。對應這三個層次,也分別有三個主題。即在揭示和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實現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解放和幸福,這是廣義馬克思主義的共同主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及民族民主革命是“上篇”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下篇”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以及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下的馬克思主義的個別主題[2]。
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領域及對象
并不是所有有關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議題都被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范圍和領域而囊括。簡言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作為一門具體的學科,它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和確立。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及其理論教育史,三者辯證統一、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因而,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這一學科所研究的領域確立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概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研究、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及其流派發展史和國別發展史研究、還有其研究方法等領域。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屬的一個具體二級學科,其研究領域主要為5個方面,分別是馬克思主義通史、專題史、傳播史、國別史和階段史以及文獻學[3]。也有學者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對象,就是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發生有關馬克思主義建設的重大爭議及其發展過程中重要影響人物對這些爭議所做的論證、辯解、反駁并以此為根據而展開的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4]。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一個整體,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歷史文獻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共同組成。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孕育、形成、建設乃至發展為研究對象,并強調要著重研究馬克思主義完整的歷史,著重研究其不同發展階段以及總的發展趨勢和基本規律。
三、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規律及特點
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圍繞著如何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而展開的辯證歷史,是一部堅持實踐標準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發展歷史,是由杰出罕見的歷史人物、震撼世界的歷史事例及發人深思的歷史經驗形成的一部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歷史[5]。
有的學者專門撰文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得出馬克思主義是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但其并不與時代完全同步,二者之間存在著從相符到產生某些局部矛盾再到相符這樣一個辯證發展過程;馬克思主義隨著無產階級斗爭實踐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跟隨科學研究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斗爭和切磋中不斷獲得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地區和推動其發展的人物不斷增加;發展馬克思主義離不開一定的主觀條件,尤其是科學精神和革命精神等。還有學者通過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矛盾來理解其規律和特點,認為在與各國具體實踐的結合中馬克思主義不斷獲得發展;在同錯誤傾向和思潮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不斷得到發展;在批判總結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取得發展;同時也只有認真科學的認識、對待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使馬克思主義獲得發展。
還有學者從比較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特點,認為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的其他學科相比,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具有歷史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在改造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具體化,繼而在具體實踐中多樣化、產生多種模式的社會主義,并且在實踐中得出的馬克思主義具體結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間是區別與聯系的統一。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的,從全球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在傳播和運用的過程中呈現出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特點;從特定地域看,馬克思主義在特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實踐中呈現出成功與失誤甚至失敗相互交織的特點。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有如下一些特點:發展的無止境和傳播的廣泛性;馬克思主義和世界革命中心和社會主義運動中心緊密相連,其發展主線逐漸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理論的不同方面被提到首位;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和斗爭中發展的[6]。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研究
中國共產黨人在正確認識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反傾向斗爭中(主要是反“左”和警惕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在解決新的實踐主題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偉大成果,這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特點。高放先生專門撰文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世界社會主義史上具有一脈相承性的四座豐碑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理論和實踐貢獻,指出這些豐碑具有繼承性和獨立性、科學性與實踐性、指導性與應用性等特性,同時也指出其不足[7]。田啟波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時期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開創的實踐的思維方式。有學者強調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強調馬克思主義從社會主義革命學說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學說的標志就是鄧小平理論[8]。梁樹發教授指出新階段在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創造性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地位,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標志[9]。
還有學者從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入手,認為貫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兩個必然”,貫穿毛澤東思想的主題是新民主主義論,它回答了中國革命是一個什么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貫穿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黨經過兩次歷史性飛躍、兩次重大挫折和三次覺醒,搞清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新世紀江澤民關于黨的建設的主題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為此,黨提出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實現這一主題的使命,使這一主題貫穿始終[10]。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發展的存在樣態,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而存在[11]。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最根本的基礎理論支撐,從我黨建黨之初就已經被確立。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看出,中國的革命事業、如今祖國的發展建設和民生問題的合理化解決方案都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身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同樣,正是因為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才使得黨的各項事業從一個臺階走向更高的臺階,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成功,使我們的改革開放得到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果實。作為祖國棟梁的大學生,應該通過研究馬克思發展史在我國的發展過程,堅定信心為我國建設作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侯遠長,谷亞光.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三個主題[J].發展論壇,2002(11).
[2]董德剛.略論馬克思主義三個層次的主題[N].學習時報,2005-04-25.
[3]袁傳銀.關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6(6).
[4]張新.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的內涵和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
[5]莊福齡.馬克思主義發展脈絡與理論創新[J].鄧小平理論學習與研究,2002(4).
[6]趙曜.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4(1).
[7]高放.歷史的豐碑:從馬克思主義到鄧小平理論[J].文史哲,1999(1).
[8]田啟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3(1).
[9]梁樹發.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定位——為紀念馬克思誕辰190周年[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3).
[10]侯遠長.論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主題與使命[J].學習論壇,2002(12).
[11]任潔.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視閾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3).
作者簡介:茆云松(1996—),男,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