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敏 惠苗苗 何曉燕 王瑜
摘 要:我國很早就開始發展服裝行業,從最初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多樣化、個性化服裝發展,各個服裝生產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各個服裝生產企業實際運行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展現出更為強勁的競爭力,一定需要詳細分析以往服裝生產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切實依據問題形成的原因,積極在原有服裝生產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才可以有效提升服裝生產管理效率及水平,推動我國服裝生產企業逐漸走上一條穩定發展道路,最終也就能夠在我國構建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過程中,起到一定推動性作用。
關鍵詞:服裝生產管理;問題;應對措施
一、服裝生產管理的研究背景
服裝生產管理,其實就是在現代服裝企業管理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針對本企業開展的各項生產活動,遵循行業特征及規律,并依照政府頒布的各項技術政策,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指揮及控制。服裝行業實際上是一個傳統和現代生產相互融合的全球化產業,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優勢和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優勢讓服裝產業的結構及內含不斷發生變化,服裝業逐漸從以往的勞動密集型向著技術密集型的方向發展。服裝生產企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先進專用設備的配置,促使服裝企業生產模式逐漸發生一定變化,推動服裝生產企業從以往的個體或者作坊型生產模式轉變為批量化成衣生產模式。服裝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讓服裝生產管理遭遇到新的挑戰,其實這一問題就是在生產流程當中怎樣實現廣泛的協作化,怎樣提升各個部門及車間之間的銜接性,讓各個車間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合作。
現代服裝生產是流水作業,隸屬于離散制造包含的范圍,但是它和機械制造之間的差別在于,從裁剪、縫制到整燙,涉及到的款式、顏色以及客戶要求都需要有效管理。現階段我國服裝行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與此同時,市場需求逐漸向多樣化及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切實依據市場實際需求完成生產工作,如果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型管理模式,想要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滿足市場需求,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服裝行業中的工作人員,文化素質水平一般比較低,習慣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用人工管理及經驗管理模式,對較為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模式有一定抵觸心理,所以先進的管理模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想要將自身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二、服裝企業生產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一)員工專業性不強
業務部的職能范圍囊括生產打樣到大貨生產的整個流程,是連接企業內部工藝、生產及外部客戶之間的重要橋梁。如果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業務人員本身的執行力不是很強,難以及時對生產情況進行反饋,就有可能導致打樣或者是采購環節當中出現延誤。業務人員工作態度不積極,溝通能力比較差,就會給客戶留下不專業的印象,對企業整體形象造成一定影響。
技術部是生產領域中的核心部門,會直接對產品生產效率及質量產生一定影響。技術部和生產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秉承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如果這一過程中出現問題,就可能對大貨生產造成影響,導致公司的經濟損失。技術部和生產部的工作效率,會直接影響大貨的生產效率,所以公司一定要組織技術人員參與到培訓中,促使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作業標準性不強
服裝企業生產計劃編制人員一般是從一線工作人員中抽取的,這些工作人員往往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很高,也不會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詳細對生產現場進行分析,所以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生產浪費和重復操作等問題出現幾率比較高,導致勞動力及場地浪費問題變得十分嚴重。企業一般都不會對工作人員開展標準化作業指導,工時定額精準性相對比較弱。計劃編制人員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依據的一般都是實際工作經驗,并沒有詳細對產品加工標準作業時間進行分析,難以保證各個工序生產能力及負荷情況之間的平衡,產品制造周期相對來說比較長。實際生產的過程中,停工待料這一問題出現幾率比較高,各項資源的利用率都不是很高,難以按時交貨的情況也時常會發生。車間作業計劃的編制情況相對比較粗放,各個工序之間的銜接情況難以得到保證,在此背景之下想要對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做出保證,自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三、問題應對措施
(一)科學合理地編制生產計劃
精準制定標準工時定額。服裝加工工時定額是生產工序編排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基礎數據,標準工時定額可以在計算企業生產能力及負荷的過程中應用。現階段各個服裝生產企業實際運行的過程中,使用到的一般是人工測量法,這種方法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各個因素的影響。這時可以使用基于典型工序的服裝CAPP工時制定方法,通過工序編碼開展智能決策工作,在此背景下得出精準的工序工時,在服裝工時定額編制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計算機的作用,妥善解決以往工時定額編制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有效控制產能與負荷之間的平衡。生產能力與負荷是編制生產計劃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重要依據,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能夠保證各個流水線的工序和負荷之間保持平衡。在服裝生產企業中,生產能力是可以用一定時間可參與到生產中的設備與人員數量來衡量的。生產負荷所說的是一定時間內需要完成的生產任務,施行標準的公式定額之后,就可以將生產能力與負荷轉化為加工工時數量來表示。若某一個作業中心的生產能力超出了生產負荷,就代表此生產車間有一定富余量,實際生產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應用,因此就可以將此生產中心當中多余的人力資源轉移到其他的生產場所當中;若某一個作業中心的生產能力小于生產負荷的情況下,就代表此作業中心的負荷太大,可以施行增加輔助工作人員、加班以及外部加工等措施。
(二)優化組織結構
服裝生產企業需要盡快完成組織結構優化工作,構建出適應性比較強的生產經營部門,編制出可控性比較強的生產計劃,推動生產流程向著均衡化的方向發展,促使服裝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企業可以通過專門設置的質檢部門開展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工作,促使服裝產品的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服裝生產企業需要施行準時生產模式,首先應當設置標準工時定額,確定下來與之相對應的流水節拍,實現均衡化生產這一目標。針對均衡生產的具體組織歷程,服裝生產企業應當編制出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對生產計劃進行調整,讓服裝企業生產模式長期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上,有效控制服裝企業的生產成本,讓服裝企業能夠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三)施行制度管理模式
服裝生產企業可以施行TPM制度(即全員生產維修),科學合理地配置各種類型的設備,做好設備性能和操作人員之間的配伍工作,盡可能創設出一個優秀的工作環境,將責任落實到相應的責任人身上,定期組織責任人參與培訓。服裝企業還應當貫徹落實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和5s模式,為員工做好榜樣工作,并調撥出一定數量的經費,派遣行政部門中的工作人員,對員工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并依據考核結果施行獎懲措施,切實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完成生產管理工作。將各個崗位上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出來,從而也就可以在服裝生產企業施行新管理模式的過程中,讓各個崗位上工作人員都參與其中,為新管理模式的貫徹落實做出保證,將新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彌補傳統管理模式當中的缺陷。對服裝企業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做出保證,有效解決以往服裝生產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讓企業能夠在實際運營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四、結語
本文詳細對服裝生產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切實依據問題形成的原因,積極在原有服裝生產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希望可以妥善解決以往服裝生產管理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提升服裝生產管理效率及水平,推動服裝企業生產管理模式逐漸向著規范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服裝企業開展各項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滿足市場實際需求,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最終也就可以讓服裝企業在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中,展現出更為強勁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玲.中小型服裝生產企業成本管理和控制探析[J].納稅,2019,13(9):255-256.
[2]曾建華.與地方行業企業深度融合的高職特色專業共建模式的實踐:以服裝與服飾設計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8,33(5):358-362.
[3]劉亮,蔣效宇.沖擊與變革:“互聯網+”視閾下傳統服裝企業管理與營銷[J].現代商業,2018(30):35-36.
[4]Xiaofen Ji,Ying Zhang,Xinting Ren.Construct of Web-based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Based on Inter-subjectivity Fusing Cognition with Emotion–Taking the Website Design of the Quality Course Appare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Example[J].IERI Procedia,2012:2.
[5]Isobe Akira,Kogure Yousuke,Ikeda Hiroki,Houshito Haruyoshi.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Application Software for X-ray Protective Clothing Management[J].Nihon Hoshasen Gijutsu Gakkai zasshi,2019,75(6).
[6]Linghui Peng,Bin Su,Aibing Yu,Xuchuan Jiang.Review of clothing for thermal management with advanced materials[J].Cellulose,2019,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