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是推進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內在要求。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轉變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性循環,是文化自信視角下基層社會治理的任務和目標。本文對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進行探究,以期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治理;創新理念;研究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是新時代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的社區治理、農村的村落治理都屬于基層治理范疇。基層治理涉及面寬、量大、事多,直接面對基層社會群眾,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學制定城鄉社區規劃和布局,詳細了解人、地、事、物等基層社會生存發展情況,按照便于治理與服務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服務平臺和網絡體系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網絡化治理為依托,進行集成化、精準化、智能化治理,進一步改革基層治理工作體系,健全因地制宜治理、因需治理機制,優化服務流程,將有效的行政管理、綜合防控、監管執法、公共服務有機整合為“一張大網”,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運行機制,使基層社會治理實現新的跨越。
一、文化自信視角下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完善
基層社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由于基層黨組織統領基層工作的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領導班子成員思維方式、工作作風和服務基層的能力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極不適應。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單一,村委會仍然是基層社會的事務的主要管理者,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社區職能村行政化傾向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與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管委會體制在性質和功能上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基層組織行政負擔過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大部分用于支撐管理服務費用和本村的公益共公事業費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待完善,給基層社會治理造成了困惑。
(二)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不高
基層群眾是社會基層治理的最基本元素,有相當一部分基層群眾受傳統觀念和文化知識水平的影響,對參與社會基層治理不感興趣,參與意識不強、能力不足,一些基層社會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社會矛盾糾紛、人口管理壓力、房屋拆遷、土地征收、環境污染等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涉及的部門多,問題具體,化解難度非常的大。這些問題的存在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許多困難,導致基層社會治理的程度不高。
(三)基層社會治理資金缺口大
基層社會治理不可能完全依靠群眾的自愿行動,在一定程度上還必須實行有償治理。例如基層環境衛生治理,它是一項持久性的群眾基礎性工作。街道的清掃、垃圾的清運、灑水除塵、花草養護等工作,都必須實行有償服務。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這些關乎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要達到治理目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二、文化自信視角下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策略
文化自信視角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要以服務為導向,將基層治理寓于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規范化、個性化的服務之中。用科學專業化的服務,滿足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個性化、多元化和復雜化的需要。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專業服務化的經驗,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以政策倡導協助基層社會治理部門制定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思維,通過不斷優化基層社會治理體制,重建居民的治理主體責任,明確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目標,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的文化,培育群眾的治理參與意識,進一步凝聚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促進基層社會幸福、和諧、穩定發展。
(一)改變傳統治理理念,讓人民群眾在治理中更加幸福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基層社會治理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政府與社會高度合一的社會治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常態、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必須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相適應。基層社會治理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切實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約定公眾滿意度,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群策群治讓群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
基層社會治理要按照共建共治、群策群力的要求,完善基層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法制保障的社會組織,承擔起社會治理的部分職能,在引導公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整合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要激發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依法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監督和管理,推動社會組織規范自律,有效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基層群眾自治良性互動。
(三)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基層社會治理是黨中央治國理政和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基本結合點。基層社會治理不僅直接影響社會治理的整體效果,而且關系到國家整體政策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國家治理的整體水平。基層黨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重心下移、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的前提。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方向,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將基層社會治理同黨建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四)科學研判工作形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隨著網絡社會發展迅速,網絡安全漏洞多,基層社會管控難,村社力量不足,一些基層群眾素質不高,民主法治觀念淡薄,缺乏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需要為群眾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供給的數量、質量和渠道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要化解這些矛盾、解決這些問題、應對這些挑戰,就必須深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際上就是服務內容和服務質量上的變革。在傳統的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中,國家公職人員、基層服務人員在服務內容、服務態度、服務功能以及服務質量上存在著不到位或者缺位的現象。基層社會群眾辦事難、難辦事的情況時有發生。辦事程序繁鎖復雜,群眾往往為蓋一枚公章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得群眾苦不堪言。文化自信視角下,徹底改變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模式,創新以簡化辦事流程、優化服務功能、提高人民群眾辦事效率為宗旨的基層社會治理優質服務。讓群眾真正體驗和感受到實惠,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
(五)優化治理體系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面對社會發展新常態,傳統的以行政體系為主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越來越難以承擔現代社會治理的重任。因此,必須在原有體系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建立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治理體系。以黨的建設為統領,把黨的基層組織建全、建強、建實。選好和優配基層骨干力量,真正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優先培育服務組織,引入和培育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有目的的發展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承接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搭建起多層次、多元化地服務結構,提高社會自我協調、自我供給能力,促進基層社會治理體制的不斷創新。
(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營造風清氣正基層社會治理環境
要達成基層社會治理目標,必須要有一個紀律嚴明、風清氣正、廉潔自律的基層治理干部隊伍。目前,我國廣大城市社區、鄉鎮村落,有一大批思想過硬、廉潔奉公的優秀基層管理工作者。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和不同手段和目的小官大貪者。這些身居村官“要職”的柱蟲,披著共產黨員身份的外衣,大肆截留和揮霍著國家財富,如國家下撥的扶貧救助資金、項目開發資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社區村級集體財物等。一些村官的貪腐行為甚至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打黑除惡,純潔基層社會治理干部隊伍建設,首先要從社區、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開始,對社區干部、村委會干部的財務狀況進行徹底清查。弄清楚他們的收入收支來源,給廣大人民群眾一個清楚明白的交待。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干部隊伍建設,鏟除那些社官和村官中丑惡的嘴臉,純潔干部隊伍建設,是文化視角背景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
三、結語
基層社會的治理與發展,就是通過科學的、個性化、精細化和專業化服務回應政府對基層治理在理念上、體制和機制方面的需求與轉變,逐步確立公助思維,走出無限責任的陷阱,促進基層各個治理主體明晰自己的主體地位與責任。以互敬、互助的方式凝聚基層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正能量,積極投身到對公共事務的合作治理中來,培養基層人民群眾的社會參與和個體責任,促進了自助精神與個人能力的培養,逐步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更加有序、人民更加幸福、基層社會更加和諧的善治目標。
參考文獻:
[1]蘇醒,趙坤.論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自信建設[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4):38-42.
[2]趙敏鑒.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中的文化自信研究:云南納蘇彝繡產業創新發展的啟示[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2):84-88.
[3]唐凱麟.重視文化生態學研究,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3.
基金項目: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K2018A1028),批準時間2018.04.14
作者簡介:陳玉飛(1986—),女,安徽青陽人,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