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
摘 要:現代科學教育觀念認為:創造是現代人的本質特征,創造性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顯著標志之一。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為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掘學生的靈性。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呢?
關鍵詞:現代科學教育;多媒體教學;創新
一、故設懸念,激發創新思維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張載曾經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讀書須善疑,疑是催化劑,它能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善于圍繞重點和難點引疑、導疑、設疑,創設“疑”的環境和空間,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學會思考、分析、解決疑難。例如,初中語文課本中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是寫舊社會廣大農民的悲慘遭遇的。按常理,寫歉收、遭災等,才能引起讀者對苦難深重的農民的深切同情。而作家卻一反“常理”,寫“今年天照應”,一畝田“多收了三五斗”,寫農民懷著“美滿的希望”搖船運米上鎮。這樣的內容,不是跟“悲慘遭遇”相悖嗎?為什么要這么寫?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這樣的問題,并就此深入分析其中的深意:在一畝地多收了三五斗的豐收年景下,農民產生了希望,但是到最后卻得到了比往年更壞更糟的結果,農民“希望的肥皂泡”迸裂了。從喜悅到憂憤,從希望到失望,構成強烈的對比,更揭示出舊社會廣大農民的悲慘遭遇。通過這樣的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感悟。
二、放飛想象,拓展創新空間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學生以自己的知識、情感、智慧,賦予文本新的意義,新的價值和新的內涵。教師教學時可以抓住文章的空白處、語言的含蓄處、意境深遠處、情感共鳴處、或文章的插圖、文章的重點詞句,引發學生展開想象,與文本進行多元對話,激發孩子的靈性。例如,初中三年級《孔乙己》一文的結尾部分,作者只是交代,“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然而對于孔乙己這一人物究竟有沒有死?他是如何死掉的這一情節,作者并沒有交代。于是筆者利用這個空白追問:孔乙己的確死了,從課文中可以找出那些理由呢?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加以思索,歸納出四條理由:一是孔乙己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幾乎沒有生活能力;二是被打斷了腿,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三是他所生活的社會決定他必死無疑;四是如果他沒有死,以他的品行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早已還清了欠帳,不會“還欠十九個錢”。
三、聯系生活,奠定創新基礎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不僅應根據教材,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發創新的靈性,還應鏈接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使學生固有的靈性得以迸發。例如,學習《阿Q正傳》一文時,分析完阿Q人物形象后,筆者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阿Q?阿Q精神在當今社會哪些人中繼續存在?”學生積極思維后,再引導學生明白阿Q這個人物是作者取決于現實生活,又經過藝術提煉,集中雕塑而成,從而逐步調動學生的優勢興奮中心,積極思維。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應與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基礎,將課文中的生活畫面、人物的喜怒哀樂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銜接,以激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與作者共同感悟生活和人生。如此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聯想能力、創新能力。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同樣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新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成規的訓練。
四、多媒體教學,豐富創新情境
傳統教學是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甩兩袖清風,站三尺講臺。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創新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開展信息技術,能延伸和擴展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達到從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知識創新的轉變;能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發揮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語文課堂教學,適當地應用信息技術綜合處理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使教學信息的處理呈多維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學信息的容量增大,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豐富教學的表現力。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將更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加工;有利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接受,提高創新能力。教學中,教師必須營造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創新的行列中。例如,講《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詩時,可精心選取一些周總理生平的視聽電化資料,讓學生了解總理的豐功偉績,親身體驗億萬人民緬懷總理的悲壯感情。又如,教《看云識天氣》一文時,作者不僅是讓學生知道通過天的“臉色”、云的變化能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的變化,而且以此作為題材,勾畫出整個場景,表現大自然的靜態、動態之美和大自然的無限情趣。
五、創設氛圍,培養創新能力
愉悅的氛圍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催化劑,能刺激學生大腦把貯藏在大腦中的知識閘門打開,使學生產生回憶、想象,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促進思維的發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也就是愉快教育是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自覺地參加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得道全面、主動、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其實質是使學生都在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愉悅氛圍的形成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造就愉悅氛圍和進行發散思維的激發器”。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啟迪學生的心靈,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創造之萌芽的溫床,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才能。語文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與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筆者在教學中,以此為原則,尊重學生主見,變講堂為學堂,變講授為啟發,變一言為群言,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做到不唯書,不唯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探索和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才能在廣闊的藍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獲取和應用知識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