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銘殊
摘 要:一直以來,中國都在依靠自身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增長。但是,缺乏技術支持的比較優勢逐漸顯現出劣勢的一方面,進而影響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比較優勢是不斷變化的,但是未來經濟增長還是要依靠比較優勢的支持。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實現比較劣勢到比較優勢的轉變,并由新的優勢培育更大的優勢是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比較優勢;劣勢;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3-0005-04
引言
比較優勢是指一個生產者以低于另一個生產者成本生產一種物品而具有的優勢。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生產一種產品,相比于其他產品的生產有著相對較低的成本,我們就認為這個國家在這個產品的生產上有了某種優勢。而這一優勢,表現為相比較而得的優勢,這并非絕對優勢。但是,很多時候,一個經濟體,縱然各個方面都不具備優勢,也可以利用和尋找相對的優勢進行生產運作,這就為各個國家或地區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依據。既然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的比較性優勢,在區域合作的背景下,必然還是可以通過貿易得到自己的利益。相應的,一國或地區,可能在各個方面的生產都有著自己的絕對優勢,同樣可以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產品生產。因此,在此過程中,需要打破絕對優勢和絕對劣勢的搖擺,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四十年里創造了巨大的奇跡,就是得益于比較優勢作用的發揮。1978年,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今它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在過去的四十余年里,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9%。這樣一個增長速度,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而且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這一切得益于中國對于自身比較優勢的精準把握。在缺乏資本、技術的條件下,我們只能是利用勞動力低廉和自然資源總量充沛的特點,融入全球制造。不得不說,加入了全球制造,雖然一直在低端徘徊,但是,在客觀上我們激活了經濟發展的活力,這是符合中國實際的選擇。
但是,各國的經濟在不斷地變化。曾經的優勢未必是未來的優勢。現實情況是,我們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第一,人口方面優勢。一直以來,中國依靠其巨大的人口基數承接了全世界的制造工作,并形成了驚人的世界工廠。但是,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漲,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遠不如從前。中國一個勞動力成本平均是427美元,相比越南217美元高了將近一倍,而相比其他國家,比如印度、菲律賓等都高出了許多。第二,資源紅利。中國政府對資源的限價,對于中國制造的推進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直接造成了過程中成本的低廉。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刻的影響,資源價格逐步放開,加大了中國制造的成本這兩點直接影響了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即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勞動力本身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資源價格上漲無疑雪上加霜。那么,當今中國的比較優勢是什么?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中國經濟實現持續性的增長呢?
一、比較優勢和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發生較快的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在四十年間從3 678.7億元上升至685 505.8億元,以每年15%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原來的185倍。從改革開放初期,第一產業產值是1 018.5億元,到2015年增長了約60倍;第二產業產值是1 755.2億元,到2015年增長了約160倍;第三產業產值是905.1億元,到2015年增長了約380倍。這種增長速度堪稱世界增長奇跡。從產業結構的表現來講,國際上通常的理解是,三個產業的發展情況,刻畫出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狀態。一般情況下,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壯大比第一產業壯大更具有意義,因為服務業能夠表明經濟的發達程度。中國在過去一直依靠的是第二產業的加工和制造完成GDP的快速提高,而在第二產業中,我國的輕工業以及重工業的發展速度確實很快,進入2000年后,重工業的平均增速高達25%。這一切得益于中國在利用其比較優勢,回避其所對應的比較劣勢,那就是技術薄弱。因此,重工業的核心技術一度嚴重依賴于引進國外的技術,這一舉措在事實上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這是符合中國經濟依靠比較優勢邏輯的。因為,一個新產品的出現,要經歷從創意到實驗室實驗,再到產業化大生產的過程,其中需要大筆資金和核心技術的支持。而中國在這個方面并不具備優勢。而且,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并不隨著資本、時間投入而得到正向的累積,即一個產品在開發過程中,隨時可以因為某個環節的問題而中止。所以,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技術的創造。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過度依賴自然資源以及廉價勞動成本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增長,短期是可以的,長期卻很艱難。由于中國自然資源與土地資源的流失,自然資源使用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人力成本也在逐漸增長。這造成了中國的比較優勢淡化,導致中國制造面臨巨大的威脅。由于中國在與越南以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成本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一些訂單開始流失,這嚴重動搖了中國在國際中低端制造業的地位。另外,對外訂單的流失導致了國內的就業困難,2018年1—3月份城鎮新就業的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萬人,同比下降1.2%。當下的就業競爭愈演愈烈,就業的供應遠大于需求。
而在出口貿易方面,中國與美國的關系一直是處于緊張的狀態,并且中國面對貿易戰時是有些吃力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自己的技術創新。中國一直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基礎建設以及低端制造產業上,疏忽了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因此中國的核心科學技術大多來自國外的技術引進,再加上適當的加工,其本質上并無區別。正因如此,中國的科技無法趕超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政府注意到依靠中國自身的比較優勢并不能長久地保持經濟快速的增長,因為中國的比較優勢將其綁架在不平等的貿易地位上。發達國家出口的主要是技術和資本,于是它們占據了全球價值鏈的頂端位置,占有著產品創造中最大的利潤分配,而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原材料以及產品加工和制造,占據的是價值鏈的低端,自然獲益較少,同時還經常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約束和限制。
二、比較劣勢和經濟增長
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是為什么現在卻出現了增長速度下降的問題?其中的原因很多。學者們也做了許多的探討。比如,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過程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本身就會帶來GDP的結構性減速。但是,問題并不止于此。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增長帶來巨量資本的低效使用。當我們滿足于加工制造帶來的收益后,便很容易陷入一種收益陷阱。為了得到更大的收益,進行更大規模的低端制造的擴張。而其實,這種收益常常因其快速簡單受人青睞,但是,從長期來看,執著于這樣的收益模式,往往會透支今后發展的潛力,乃至于經濟增長的潛力。因為往往會被低端鎖定,政府很自然地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低端制造產業專業化的努力上,從而忽視了科技以及技術創新的資金需求。從未來的發展來看,這是資本使用的一種低效的表現,甚至是一種浪費。其背后的解釋是,中國是一個缺乏資本、技術的國家,但是勞動力資源豐富,那么我們就應該強化利用我們的優勢。
事實上,中國經過了四十年的快速增長,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從比較優勢的理解來看,我們的要素結構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比于改革開放之初,資本、技術的匱乏,我們的資本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中國政府已經可以利用這些資本實現和完成很多工作,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資本流動方向一直導向如何盡快提升經濟增長本身。我們強調了速度,忽視了質量,這導致中國一直堅持基礎設施提升的努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全球,尤其是美國的經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中國在這樣灰暗的經濟環境下竟保持了9.7%的GDP高增長率,并且為了刺激中國經濟,總共投資了4萬億元,其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占據了最大的比重,投資高達約15 000 億元。2008年,全國各地的二三線城市還未曾建設地鐵等交通工具,但現在站在天空俯視中華土地,地下鐵路遍布整個城市,地上高架橋縱橫交錯。《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指出:“‘十三五時期是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階段,2016—2018年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03項,設計項目總投資約4.7萬億元,其中2016年項目131個,投資約2.1萬億元;2017年項目92個,投資約1.3萬億元;2018年項目80個,投資約1.3萬億元。”但是,中國的軌道交通建設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很多的發達國家。
應該說,基礎設施對于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支持作用。而現在,基礎設施已經不僅僅是水、電、公路、鐵路如此簡單,還包括了與網絡相關的設施。在人工智能、5G影響未來發展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基礎設施意義深遠。
但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最重要其在未來的經濟潛力。我們在研發上投入還是太少,較少的投入決定了較少的改善。無論創造出怎樣的巨量增長,我們還是處于世界制造的低端,我們還是獲取微薄的加工制造費用,技術上依然沒有出現較大的改善,因為技術的匱乏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未來的潛力。
技術的改善,理論上講,自主創新模式有著絕對強大的優勢。技術是自己的,不但有利于產品的設計,還有利于技術在本土未來的發展。但是,技術改善的過程中,有幾個因素是一定要考慮的。第一,投入。尤其在缺乏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風險評估是必然的。第二,收益。技術改進過程,有著大量不可控的因素影響。而開發出來的技術是不是能夠在國際技術發展的序列中贏得一席之地,會直接影響到技術開發的收益。而且,開發的技術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保護,讓開發者能夠得到足夠的收益。第三,環境。一項新技術得已創造和發展,需要環境的配合。這里的環境的配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環境的配合。意即產品技術是否能夠正常地實現產業化,有些產品的技術在產業化過程中因為要求太苛刻而無法市場化。二是主觀環境的配合。新產品能不能捕捉到顧客需求,能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再發達的技術只要消費者不能接受也是無法得到其收益的。這三個方面在事實上會影響技術改進的熱情和動力。
回到中國的實際,在過去四十年里,中國經濟增長依靠的是廉價的人力資源與充足的自然資源并實現了經濟的突飛猛進,這些都表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硬件上。比如,更多的高樓大廈,更豪華的機場酒店,更長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但是,在軟件的建設上,我們相比于硬件依然滯后。那么,依靠比較優勢,我們只能是不斷地強化這些優勢,而忽略那些劣勢。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們忽略的劣勢影響著未來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快節奏時代中,創新型的產品是急需的,而且永續存在的需求。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加工制造上,那么隨時可以被產品設計方拋棄。
我們把比較優勢分為高端設計優勢和低端制造優勢,高端設計的優勢,會形成良性循環而不斷走向高級化和持續性。這是因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就很容易形成更大的創造的可能。新技術的研發投入的可能會更大,整個技術創造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低端制造的優勢,意味著一直要努力賺取加工制造的費用,這一角色不但收入低廉,更重要的是極具替代性。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只要提出給予更低的成本需要,就可以實現對原來的加工制造一方的替代,這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的自主創新的困境還表現在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薄弱。除了可實體化的商品,網絡上的各類音樂以及藝術作品,包括一些影視作品慘遭模仿抄襲,并且抄襲者沒有取得原創者的版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肆意模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無法確保自己的知識產權是被保護與尊重的。正是這樣,部分科技人員放棄了在國內發展,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
對于技術方面的努力,中國政府的做法就是大量的引進。技術引進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對國外工藝的引進、對國外先進經營管理方法的引進以及對國外人才的引進。技術引進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制造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技術水平。中國做了大量的技術引進,應該在創新能力上有跨躍性的進步,但是中國不僅沒有耀眼的成績,反而自主創新意識更加薄弱。“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1]
這是因為,很多人忽視了技術引進時需要注重的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不可過于依賴引進的技術。中國在關鍵技術上過度依賴外來的技術支援,依存度在50%以上,但是發達國家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是在5%左右。第二,要充分消化吸收先進的技術,但中國對引進的技術的消化嚴重不足。從資金投入來看,對于引進技術的研發投入不足引進資金的10%,而發達國家這方面的投入一般是引進資金的500%。這樣懸殊的數據解釋了中國創新技術現今的疲軟。
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的發展,曾經的優勢已經逐漸顯現出其劣勢的一面。但是,這不是事實的全部,我們要看出其優勢的地方。
三、從比較劣勢到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從來都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依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也是地區尋找、培養和利用比較優勢發展的過程。如何更好地整合自身的資源實現發展的效率,成為一個經典的問題。而一個國家或地區即使在某一階段沒有發展其優勢所在,也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形成某種特色經濟,而這其實也是比較優勢。
但是,比較優勢是在動態變化之中的。曾經具備的優勢,可能由于內外部環境的各種變化,而喪失甚至變成劣勢。因此,經濟增長固然需要比較優勢的支持,但是,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其實也是與比較優勢不斷互動的過程。經濟增長可能激發和培育出新的比較優勢,當然也可能造成新的比較劣勢。這就需要我們在堅信比較優勢意義的同時,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優勢,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面對中國經濟即將進入瓶頸的情況,是否有辦法能讓其平穩度過這一時期?中國應該如何利用自身比較優勢,并且創造出更大的優勢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中國在過去積累了巨大的資本。但其比較優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一味刻舟求劍,當然會堅持在加工和制造上繼續努力。所以,東部向西部的制造轉移就是抓住了成本低廉優勢的特點。但是,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應該明白,中國的要素結構中,資本總量的巨大,已經是其不可改變的事實,也是其已經具有的某種優勢。那么,如何利用這樣的優勢,去培育新的優勢?
加快技術的創新是首要目標,不能再過度依賴于外來的技術與人才。即使一定要進行技術引進,也應該積極進行技術的開發,甚至進行本土化改造。對于技術一知半解,不懂得精益求精,這樣的引進影響了技術發展的持續性。而且,技術發展也有其生態環境的需求,并不是任何技術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國家之間無阻礙地發生遷移。事實上,一項好的技術,可能在某一環境中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在另一種環境中窒息甚至失敗。這一理解,固然會讓我們覺得引進沒有那么完美,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由此而想到技術的自主創造多么重要。中國的技術,尤其是體現中國文化的技術,就能創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產品,這些產品對于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來說本身自帶光芒。
當然,為了讓技術創新落到實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那就是在政策制度上有相應的設計。政策和制度可以極大地推進和加速這一進程。因為特定的制度和政策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比如產權制度,比如對于技術開發人員的激勵,這些都會激發人們的創新活力,形成一種由內而發的創新精神敢于創造,而沒有后顧之憂。而政策制度還可以形成大量的人才的集聚,加大福利的力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流失的問題,創新人才在各種現實經濟壓力下,只有通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才能吸引他們的到來。
其次,合理的資金分配也是不必可少的改進目標。現在一些城市的基礎建設已經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尤其一些三四線城市,人口相對較少,地鐵、高速鐵路等項目是不需要進一步開發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好當前一定的資金。而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乃至于比較優勢的培育、科技研發以及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應該有所保障。
發達國家花了超過一百年的時間來確定自己的產業結構,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這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自身的比較優勢。中國用了短短四十年就實現了經濟飛躍性的增長,但是原有的增長模式確實已經不能支持未來發展的需要,而曾經的比較優勢已經不符合新經濟環境的需要。那么,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培育好自己的比較優勢。中國其實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未來的發展取決于今天的努力。我們曾經的比較優勢變成了劣勢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事實,當下應該合理地利用新的比較優勢,而不是執著于已經失去的東西。我們必須正視自己,才能有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召忠.科技創新與時代發展[EB/OL].東方資訊網,2018-07-18.
Abstract:China has been relying on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However,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ck of technical support gradually shows its disadvantage,which affect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 article hold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constantly changing,and future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suppor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advantages of the past have been lost.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
Key words:comparative advantage;disadvantage;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