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泓鑫
摘 要:民間信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出現以來一直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背景下,對中國農村民間信仰的功能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正功能和負功能兩方面,辯證地分析民間信仰所具有的功能。在實際工作中,在發揮民間信仰正功能的同時還應注意抑制其消極功能,通過合理引導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間信仰;傳統文化;功能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3-0039-02
一、研究背景
民間信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出現以來一直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民間信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風雨沉浮。建國以來,民間信仰活動一度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加以限制。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轉型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的民間信仰活動紛紛出現了復興,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非常活躍的社會現象,并且對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生活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被國家所重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將農村的發展提升到了戰略的高度[1]。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當代中國民間信仰的功能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這不僅可以豐富已有的關于民間信仰的學術研究,而且還有利于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民間信仰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本文從正功能和負功能兩方面辯證地分析了民間信仰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在發揮民間信仰正功能的同時還應注意抑制其消極功能,通過合理引導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二、民間信仰的功能
(一)民間信仰的正功能
1.緩解精神壓力、慰藉心靈。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所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多,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加,使人常常感到無措與迷茫。此時人們迫切需要尋找一個精神寄托以緩解生活中的緊張和壓力,而民間信仰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民間信仰為人們提供了精神寄托,發揮了心理安慰的作用,緩解了人們的精神壓力,撫平了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創傷,慰藉了人們的心靈。人們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痛苦與挫折尋找到了合理的解釋,能夠用相對平和的心態對待遭受的現世苦難。這實際上是借助自我心態的調整,為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找到一種解決路徑。
2.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民間信仰能夠有效地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無形的約束作用。民間信仰能夠以普遍的法則影響社會成員,又可以基于非正式規則,通過軟約束的力量規范民眾的言行[2]。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形態融入了一些和諧、仁義等傳統的儒家思想,發揮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在當今社會,這些道德信條依然對人們具有約束作用。自古以來,在民間信仰中的神靈身上,往往體現了一些普世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比如積德行善、忠孝節義、懲惡揚善、和諧相處等,這些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滲透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對普通民眾具有較強的引導和道德教化的作用,為人們的良好品性和修養奠定了基礎[3]。民間信仰所傳承的道德信條,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滲透在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對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言行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民間信仰所承載的道德規范對于鄉村民眾道德修養的培育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進而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4]。
3.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但是在農村地區,農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于田間勞作,幾乎沒有休閑娛樂的生活。而作為民間信仰表現形式之一的廟會活動則為民眾提供了暫時擺脫日常勞作的機會,成了他們生活的調節器,同時也給村民提供了娛樂休閑的機會,為他們枯燥勞苦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從人的需求層次來看,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余,廟會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精神方面的追求。同時廟會期間的一些民俗活動也豐富了農村的娛樂文化生活,有利于和諧社區的建設。
4.傳承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信仰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它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廟宇作為民間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其建筑本身和印有歷史烙印的石碑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經過長期的演進,有的民間信仰轉化成了民俗文化現象,眾多的民間藝術便是伴隨著民俗文化傳承至今,它們不僅是鄉村的主要文化娛樂活動,而且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我們國人的信仰空間不能由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來填充,那么就會為外來的宗教與文化的進入提供便利。
5.促進社會整合。民間信仰通過眾多的信仰儀式和道德信條使民眾之間建立了共同的情感和道德,把原本分散的個體聚集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統一體,有助于維系本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和增強集體意識。通過相關的民間信仰儀式活動不僅可以促進社區成員之間關系的發展,還可以促進不同社區和村落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進而有助于整個社會的整合和良性發展。
6.促進經濟發展。民間信仰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近年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成為全國比較普遍的現象。以文化為載體的交流日趨成為推動經濟交流的主要力量之一,并且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資源有助于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地方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為優秀文化資源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支持,從而形成良性的互助模式。在有些地方,廟宇以及民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一項重要內容,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實踐經驗表明,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民間信仰,不僅有助于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要避免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要注重保持其原有面貌,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5]。
(二)民間信仰的負功能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重特性,民間信仰也不例外。民間信仰具有緩解精神壓力、慰藉心靈、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傳承傳統文化、促進社會整合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等一系列的正功能,但與此同時,其所具有的負功能也不容我們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易脫離現實。如果過于沉迷民間信仰則容易陷入迷信的世界從而喪失理性,對科學產生抵觸心理,使人沉迷于幻想的世界,在遇到困難與挫折之時則表現為消極的態度,最終將會導致與現實生活脫軌。
2.增加經濟負擔。隨著民間信仰的復興,一系列的相關活動在滿足人們一部分需求的同時還出現了鋪張浪費的現象。一些地方廟宇濫建現象嚴重,在修建廟宇和舉辦相關民間信仰活動的過程中存在互相攀比現象,廟宇重建、信仰活動舉辦等花費也不斷增加。這不僅加重了民眾的經濟負擔,而且浪費了大量的社會物力和財力。
3.沖擊主流文化,影響社會穩定。民間信仰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與現代社會的人文主義精神是相矛盾的,其中也不免存在著許多落后的文化,這對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6]。由于改革開放的實行以及宗教信仰政策的寬松,民間信仰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出現了復興的熱潮,同時寬松的環境也使一些邪教組織出現在了民眾的視野當中。邪教組織通過欺騙手段在精神上蒙蔽人心,在行動上控制民眾,一些騙財害命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因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破壞性影響,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三、結語
民間信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具有緩解精神壓力、慰藉心靈、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傳承傳統文化、促進社會整合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等一系列的正功能;但另一方面,它還有使人們脫離現實世界、增加經濟負擔以及沖擊主流文化、影響社會穩定等負功能。民間信仰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發揮民間信仰正功能的同時還應注意抑制其消極功能,引導其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體來看,應該加強對民眾的科學文化教育,引導民眾正確看待民間信仰,在遇見困難的時候應采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政府作為管理部門應規范民間信仰的發展,嚴厲打擊邪教組織和相關的封建迷信活動,積極引導民間信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此外,政府相關部門還應對民間信仰場所的建設進行合理審批,抑制場所濫建現象。這樣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民眾的生產生活,促進美麗、文明、富裕以及和諧穩定的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索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再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8,(1):4-6.
[2] ?張祝平.論民間信仰文化力[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5):44-50.
[3] ?王明國.當代中國民間信仰的特征與功能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6-9.
[4] ?蓋策.民間信仰在鄉村地域中的功能研究——基于河北省某縣某村落的田野調查[J].中州大學學報,2018,(4):73-77.
[5] ?劉江寧,周留征.社會轉型期民間信仰的功用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1,(11):73-77.
[6] ?陳彬,黃姝.廟宇型民間信仰的道德教化功能研究——基于湖南地區的田野調查[J].武陵學刊,201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