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荔梅
摘 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絲”)核心區建設堅持理念創新,包括開放創新、相互包容、合作共贏,其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推進“海絲”建設需要創新對外合作機制,破解制約區域合作的體制障礙,建立對外的協調機制、協作機制,推動區域經濟和諧發展;“海絲”建設要以開放創新為重點,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關鍵詞:“海絲”建設;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3-0070-0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建設涵蓋國家眾多,國別差異巨大,利益訴求多樣,在地域如此廣闊的區域開展經濟合作首先要創新思路。
一、理念創新
1.開放創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和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不斷深化,世界正進入以創新要素全球流動為特征的開放創新時代。利用海外資源促進自身科技發展已成為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個重要的選擇,開放創新,有利于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創新資源仍然匱乏。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首先是采取“引進來”戰略,借助國際資源拉動國家的經濟發展,接著又提出“走出去”的戰略,利用境外市場和資源,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勢頭和規模。同以往西方主導的合作模式相比,“一帶一路”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完全開放的,開放是發展的基本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愈來愈具有開放性和流動性,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才能全面提高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開放創新是組織轉變傳統封閉式的創新模式,強調多個主體的參與以及外部知識資源對于創新過程的重要性。“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政治體制有別,資源稟賦迥異,文化傳統不同,要贏得各國的廣泛支持,就必須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開放合作發展,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作為中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要發揚“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創新精神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胸懷,增強機遇意識,統籌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引進來”和“走出去”互動發展,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2.相互包容。“海絲”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為了維護某個或少部分國家的利益,而是為了推動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互利共贏;不是中國一家獨奏,而是沿線國家合唱。它給世界發展帶來的是機遇,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各國有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有自己的治理方式,推進“海絲”建設要積極構建新型合作模式,創新合作方式,擴大政治互信,加強相互尊重和包容,推進合作共贏。充分照顧彼此的關切,促進沿路國家共同繁榮。“海絲”建設既要立足當前,滿足沿線國家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望,積極尋找利益結合點和優勢互補點,又要著眼長遠,善于同各種宗教打交道,承認多元文化價值。
3.合作共贏。共同事業必須通過相關國家的合作來實現,由“一帶一路”所開創的新型合作模式的精髓是共贏,即開展共贏式的合作。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共建“一帶一路”以發展為導向,致力于謀求參與國合作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一帶一路”建設始終堅持平等對話協商,兼顧各方利益關切,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開放是尊重差異的平等、實現差異的和諧共存,通過合作,暢通“海絲”國際合作的溝通渠道,不僅使沿線國家之間合作,而且向沿線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求合作,實現共贏。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差別性廣泛存在,應該相互包容,尊重差異的個性不同以相輔相成,實現差異之間的共生共存。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應站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高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各國共同參與,實現共同繁榮和良性互動。福建與“海絲”沿線區域推進合作中一定要樹立多贏思想,針對各國的不同優勢,區分不同國家,考慮到各方的顧慮和弱點,在協調中實現共同發展。
二、機制創新
1.合作機制。包容不排除規制,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要建立沿線國家間合作機制。如法律、反恐合作機制,投融資合作機制,科技、教育、文化、醫療、旅游合作機制等。建立辦公工作機制,目前最主要的是成立前期規劃研究機構,可設立發展研究基金,給予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課題研究資助。各國從自身和地區發展需要出發,提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工程項目建議,對資金需求規模進行估算,并與金融機構對接,初步確立融資方案。創新和推廣PPP模式,調動社會資源,增強資金供給能力,提升項目經營的風險承受和防控能力。為有效調解各種矛盾沖突,求同存異,要探索形成利益協調與共享發展機制,通過構建合作機制,著眼于解決共同性利益問題,使各國相互尊重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模式,以實現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要以發展為動力、以協商為途徑,完善“海絲”合作工作機制。
2.對接機制。加強各開放平臺合作與對接,促進各開放平臺政策協調、協同招商引資、信息共享與產業鏈整合,培植沿線開放體制新優勢。建立福建與“海絲”沿線協同發展的機制性安排。可以考慮以現有合作機制為依托,逐步建立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行政部門協調對接機制,圍繞共同發展挑戰,建立協作研發機制,共建創新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整合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建立高效的大通關一體化信息平臺和口岸聯檢機制,進一步探索符合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的體制機制。加強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對外開放窗口和平臺在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交流,相互借鑒,共同做大,為國家探索不同開放區合作發展的經驗。
3.市場機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為各類企業開展合作營造良好環境。推進“海絲”建設,就是要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尊重市場規律和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政府創新為導引,使企業成為“海絲”戰略中的生力軍。要消除地理分割,打破體制機制壁壘;實現對內緊密銜接,對外深度合作。將“海絲”戰略落到實處,政府要和企業家共商海上絲路的戰略構想,讓企業了解“海絲”,從被動變主動,積極參與實施新戰略。幫助企業著力尋找新業務增量,在產業轉移中開辟新市場,在產業創新中尋找新機遇。在推動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切實幫助中資企業解決在海外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搭建各類平臺,幫助民間資本尋求投資機會。創新機制,為企業“走出去”和民間資本投資盡量提供政策優惠和保障。
三、模式創新
1.區域合作模式。“海絲”是一種復合的、共贏的、開放的合作與交流方式,它不同于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傳統模式是輸出廉價消費品,獲取能源礦產資源。建設“海絲”,就是要探索一種新型的區域合作模式,促使現有的合作更加順暢,即依靠地區內各個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取得更多成效,是一種復合型的新型關系,如跨境飛地型園區點對點合作模式。“海絲”沿線有很多屬于發展中國家,這些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較差,政治背景復雜,法制環境不好,企業各自去投資會遇到很多困難。可復制國內開發的經驗,在對方國家設立對外經貿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的建設,不僅能降低海外經營風險和成本,而且能服務我省產業發展,同時入園區的企業能夠享受園區服務。福建可借鑒先進經驗,探索福建與“海絲”的主要節點國家互設“福建產業園”或“海絲產業園”等“兩國兩園”模式,創新合作機制,搭建產業經濟合作平臺。福建是全國著名僑鄉,應充分發揮華商“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搭建“海絲”“福建—華商經濟合作平臺”。
2.產業對接模式。一是重視采用貿易引導投資、參股并購方式開展合作。福建省企業在“海絲”產業合作方面還缺乏經驗,在“走出去”產業對接的初級階段應多采用參股并購的方式,對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的重資產項目,海外產業投資可采取各種與外方合作的方式,盡量使雙方利益捆綁,這有利于讓投資地政府共擔風險,保護我方企業利益。二是嘗試在“海絲”產業對接中采取整體復制的模式。“海絲”沿線一些國家,勞動力資源和能源礦產豐富,但是尚未找到一條明確的發展道路,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較為類似,福建省自身的發展模式與經驗可以在有條件的地方“整體復制”,通過“咨詢服務—工程承包—后期管理—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多項目一體的方式進行,推廣“福建模式”,帶動福建省產業、技術、標準、制度和文化向外輸出。三是產業優勢互補。福建有較好產業基礎,在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中,要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產業對接主體。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省跨國企業。在石化、機械、電子、紡織、制鞋、有色金屬、石材、海洋漁業等“海絲”合作的重點產業中,每個產業選擇5—7家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對這些企業的產業合作項目進行重點支持。
3.經貿合作模式。“海絲”與古海上絲綢之路相比,具有新內容、新特點、新空間,福建要加快構建與“海絲”主要國家全新的經貿合作模式,打造福建版的現代海上絲綢之路。一是近地經貿合作模式。以泉州為建設“海絲”先行區,以福州、廈門、平潭等港口城市建設海上合作戰略支點,以加快福州新區、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主要抓手,深化與東盟海洋合作,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海絲”國際交流平臺。二是“網上自由貿易區”創新合作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推進“海絲”經貿合作信息化建設,推廣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優化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各種資源跨國配置。三是探索建設合作新模式、新平臺。在重點城市和港口,建設合作發展區、自由貿易區和物流集散基地,整合沿線港口資源,發起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城市)聯盟”。可以將福州、廈門、泉州等重點城市作為“海絲”城市經濟外交和產業合作的示范,積累經驗并逐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澄榮.“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和路徑研究[J].亞太經濟,2017,(11).
[2] ?陳秋立.落實“一帶一路”科技行動計劃支撐引領“海絲”核心區建設[N].科技日報,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