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鈺 徐超 劉富軍
摘 要:當前我國的金融供給存在著總量和結構的嚴重失衡問題,無法適應當前多變的現代經濟發展環境。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就基于開放理念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論述,認為在當今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下,開放是解決我國金融供給與需求失衡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開放理念;金融;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3-0094-02
引言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開放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開放是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更加開放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競爭對手。從體量上來看,我國經濟已位居世界大國之列,但是我國的經濟結構方面存在明顯的失衡。金融業是一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經濟體系的穩定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較于一些發達經濟體,我國的金融業起步較晚,金融業制度體系目前還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等還需進一步完善。
金融業作為一個服務行業,旨在實現社會資金的合理配置,但是從我國的金融業實際發展的狀況來看存在明顯的結構性錯配的問題。不完善的金融制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環境,在中國經濟歷經了數年的增長中,貨幣政策的寬松導致金融資金的不斷擴張,由于資本都是逐利的,在目前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困難時期金融資本更多地會選擇在金融體系內循環,很難流入到實體經濟中,因此也就造成資金的空轉,進而造成了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失衡,導致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狀況愈演愈烈,這也就造成了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而中小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實現穩步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因此解決金融業的供給失衡問題迫在眉睫。
一直以來,我國的金融業都有著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缺少充分的競爭是造成我國金融業供給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開放是目前解決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措施,采用更加開放的心態,適當降低市場準入條件,發揮“鯰魚效應”,使得金融行業更具競爭性,才能促進金融業脫虛向實,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真正地發揮金融業在資本的有效配置中的作用。
一、針對國內金融業準入的開放
創新是發展的源動力,而開放是創新發展的土壤。只有在開放的體制下,開放的意識形態下才能不斷地激發創新活力。降低金融業的市場準入條件,以開放的姿態鼓勵金融創新,促進行業內的有效競爭,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目前金融供需失衡的現狀,從根本上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進程的不斷推進,互聯網金融和影子銀行得以快速的發展,在此之前企業的融資無非是通過發股,發債或者通過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進行籌資。由于股籌資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且資金的使用沒有年限限制,因此對企業而言是相對最好的籌資途徑,但是目前我國的股票市場結構,準入及退出機制還不完善,眾多中小微企業想通過股權籌資的方式獲得經營所需資金還不現實。至于通過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一方面,目前我國的企業債在債券市場上的認可度不高,因此其流動性較弱,造成其變現能力就相對較差,所以投資者一般不愿意持有企業債;另一方面,中小民營企業缺少抵押及信用背書,其發行的債券風險等級較高,所以債券融資對于企業而言成本也難以承受。這就造成傳統的商業銀行的貸款一直以來就是中小企業所籌資金的主要來源。首先,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使中小微企業能夠有機會借到錢;其次,其對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和放貸規模都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造成其營業能力和盈利能力顯著下滑,迫使傳統金融機構將資金導向利差更高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對推動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融供給側改革旨在解決資金的不合理不恰當的配置問題,利率市場化一直是我國金融市場的目標,供給與需求的失衡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只攔路虎,因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以更加開放的理念、更加包容的態度來鼓勵金融行業的合理有序競爭,促進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二、針對國內外資本的開放
去年以來,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國內方面,A股市場各大板塊差不多處于近十年來的最低點,上市企業股權質押風險顯著,中小企業經營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國際方面,美國就貿易逆差為由挑起貿易戰,長期來看形勢不容樂觀。面對國內及國際嚴峻的經濟形勢,最好的應對策略就是開放。
就國內的經濟形勢而言,近年來央行多次通過定向降準的措施來改善資金錯配的局面,但是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原因在于央行雖然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商業銀行基于風險和收益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并沒有將資金導向真正急需的部門。“有形的手”在進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發揮的作用受到阻礙的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打出另外一套組合拳。一方面,對國外資本開放,允許國外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使其與國內金融機構之間形成有效競爭;另一方面,股票市場對保險資金開放,允許險資進入股市緩解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問題。對資本市場適度開放,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讓“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改善我國金融供給錯配的結構性問題。
“一帶一路”偉大構想的提出與建設,海南島全島自由貿易港的規劃與實施,無不體現著一種開放的理念。只有通過開放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來,將優質的產品賣出去,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公平競爭,才能達到共同繁榮的理想目標。
三、結論和建議
我國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開放。一方面,對內降低金融市場的準入條件,鼓勵金融創新,形成金融業良好的競爭環境,使得中小民營企業能夠獲得經營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對外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允許國外資金進入我國的資本市場,與國內機構之間形成有效的競爭,將資金導向創新型發展型的優質部門和企業,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失衡。
開放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不管是對內的行業準入開放,還是對外的金融資本進入的開放,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是促進金融體系健康發展的核心所在。加快促進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進程,以開放的理念,抱以包容的心態直面問題,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 ?張偲.促進科技創新的財稅金融供給側改革研究[J].中國財政,2018,(14):48-50.
[2] ?胡義飛.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金融供給質量的對策研究[D].武漢:中共湖北省委黨校,2018.
[3] ?鄭萬春.以高質量金融發展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國情國力,2018,(6):8-9.
[4] ?童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5] ?胡曉寧.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思考[J].中國金融,2018,(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