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公共藝術是20世紀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藝術領域的一個新型概念。公共藝術作為一種面向大眾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傳遞文化精髓、宣揚社會價值、提升審美品位等重要的社會使命。本文以1928年至1934年間中央蘇區宣傳畫為例,試圖分析紅色公共藝術宣傳的幾種實現途徑,并對宣傳畫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和意義進行評述。
關鍵詞:紅色公共藝術;中央蘇區;宣傳畫
一、中央蘇區宣傳畫的時代背景
紅色宣傳畫,是一種以宣傳革命、制造社會輿論、營造政治氛圍為目的的繪畫,一般帶有醒目的、號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標題,是鼓舞人心的宣傳手段。
為了動員廣大工農群眾進行革命戰爭,鞏固革命根據地。因此急需公共藝術的介入,以達到“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的目的。但由于從地方群眾到軍隊指戰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少美術專門人才,致使宣傳工作不夠充分,紅色公共藝術極匱乏。
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紅軍宣傳工作問題》決議案,其中明確指出:“紅軍的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若忽視了這個工作,就是放棄了紅軍的主要任務,就等于幫助統治階級削弱紅軍的勢力。”
1933年12月11日工農美術社在瑞金成立,促進了中央蘇區美術的蓬勃發展,使群眾性的美術創作與宣傳活動,逐漸轉變為革命斗爭武器。
二、強化對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思想
政治宣傳是一切政治實體傳播思想的基礎活動。對于剛成立的中央蘇維埃共和國來說,政治宣傳畫獲得廣大革命群眾的喜愛。
中央蘇區宣傳畫的創作主要是為了服務于蘇區的斗爭需要,其宗旨是為了喚醒民眾、團結力量、共同抗爭,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迎合軍民的心理,刺激軍民的視覺享受。
《紅星畫報》中的宣傳畫《支部應成為游擊隊中的火車頭》(如圖1所示)畫的是一列正在前進的火車,在車頭上寫著“黨支部”或“共產黨”三個字,在車廂上寫著“革命群眾”或“游擊隊員”四個字,這些都形象地說明了共產黨的領導作用,以及革命群眾與共產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宣傳畫、畫報、畫冊等都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老少皆宜的宣傳形式,而宣傳畫也是當時中央蘇區運用最廣、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形式之一,它對根據地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鼓動宣傳作用。
三、開展廣泛的思想活動
(一)革命思想動員
國共兩黨的政治競爭,是革命深入傳播的關鍵動力。國共分裂后,中共湖南省委強調:“要下全體動員令,是每個同志成為宣傳家,并且要大膽、勇敢。”“不努力宣傳就是反革命。”
而紅色宣傳畫的內容是最寫實的,最具體趣味的,并得注意和群眾的生活關系配合,只有蘇區群眾的內心受到刺激,宣傳畫的思想才能融進至群眾的骨髓中。中央蘇區的宣傳畫強調時效性,“宣傳畫的出現必須要配合每一階段的任務需要,適合每一時期群眾的要求。如果錯過了時間的作品,那將成為‘明日花黃,失去了應有的效果”。
第二還強調“革命性”,要努力挖掘反映當地的典型事物,用當地群眾最熟悉的題材來刻畫。比如當時一幅名為《選舉運動》的宣傳畫,畫面表現了蘇維埃政府是為廣大勞苦群眾謀利益的政權機構,人們行使著主權,通過選舉運動,把好干部選入蘇維埃政府機構內,把官僚主義分子、貪污腐敗分子掃地出門,純潔革命隊伍,增強革命的戰斗力。這種“革命性”的策略不但拉近了群眾與宣傳畫之間的距離,還讓蘇區群眾有一種代入感,仿佛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
(二)戰爭思想動員
1930年11月,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發出了“宣傳動員令”,提出了“對白軍宣傳口號十二條”。號召全體工人、農民、紅軍指戰員,只要會寫字、會畫畫的,都拿起筆來寫那十二個口號。不但在屋外寫,還要在屋內寫,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堂屋內、睡房內、廚房內、廁所內一概寫得滿滿的。
宣傳畫不僅只是勾畫戰爭場面鼓舞人心,而且還會通過表現蘇區人民的生活狀態來激勵群眾積極踴躍,生活狀態更能讓蘇區軍民感到親和力。
《送郎當紅軍》(如圖2所示)描繪了根據地廣大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并在親人們的歡送下走向前線的動人情景。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圍剿”,鞏固和擴大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果實,蘇維埃政府需要不斷擴充兵源。為了保衛和發展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的婦女積極參與擴紅支前運動,出現了百名婦女送郎當紅軍的動人場面。婦女把自己親手編織的草鞋遞到丈夫的手上,叮囑丈夫在戰場上要奮勇殺敵,早日安全回家。丈夫一手接過心愛的妻子精心編織的草鞋,一手抱著幼小的孩子,眼含熱淚,依依不舍地與妻子告別。
(三)建設思想動員
面對農村革命對經濟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以及地方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忽視經濟建設等問題,1931年11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中央政府后必須想辦法盡快地改變這種現狀,為此毛澤東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中指出:“現在各地革命工作人員中,還有許多人不明了經濟建設工作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性,還有許多地方政府沒有著重討論經濟建設的問題。……各地還沒有把經濟建設這個任務宣傳到廣大群眾中去(這是十分緊要的),還沒有在群眾中造成為著經濟建設而斗爭的熱烈的氛圍。”
《收集》(如圖3所示)畫面分上下兩部分構圖,上部是收集糧食歸倉的兩位農民,看著收貨滿滿的糧食,臉上自然流露出欣喜的笑容;下部為一正在插秧的農民,畫面配有文字:“努力收,努力種,為自己,為群眾;為了革命的戰爭,大家努力來勞動。沖鋒!沖鋒!看哪個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由此可見,發展農業生產,推動經濟建設,為中央蘇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群眾生活得以改善。
中央蘇區的宣傳畫,具有淺顯易懂等特征,群眾易于理解,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是進行革命宣傳的生動教材,創新了中央蘇區的宣傳形式。
四、中央蘇區公共藝術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美術界的美術工作者、愛國志士拿起筆,投身斗爭,發揮了文藝革命的先鋒作用,但一直被抑制在萌芽狀態。所以,蘇區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次較為完好地做到了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首次為工農兵服務,這次創舉,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蘇區宣傳畫的大眾化,首先在于美術作品的創作者大多數都是紅軍和工農群眾,所以蘇區美術才能做到真實地描繪革命斗爭的場面,真正受到蘇區人民的喜愛。其次由于蘇維埃政府對宣傳的高度重視,蘇區美術活動才能夠在紅軍和蘇區群眾中廣泛開展,這就是蘇區美術的普及。最后蘇區宣傳畫具有鮮明的革命特征,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生動,更能為廣大蘇區民眾所接受。
蘇區美術,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黨直接領導的蘇區群眾性革命文藝運動的一部分。雖經歷時間不長,地域不廣,但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我國現代美術史的浩浩長河中,留下了濃厚的一抹色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
[2]江西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湘鄂贛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G].南昌:江西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出版,1996:576.
[3]廖正本.中央蘇區宣傳工作初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0(1):10-16.
[4]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冊)[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20-121.
[5]贛南師范學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蘇區研究論文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
[6]陽振樂.紅色畫典:(紅色中華)漫畫通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
[7]林道福.中央蘇區美術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2019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中央蘇區紅色宣傳畫研究.
作者簡介:鄭子昂(1994—),男,漢族,江西上饒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