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馬煥午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傳媒類高校的工作也必須主動順應新時代、融入新時代、把握新時代奮力書寫新時代傳媒教育新篇章。
關鍵詞:新時代;傳媒;高等教育
一、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在黨和國家發展史、中華民族復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全面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要準確把握、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全面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邁步新時代,傳媒高校就應扎根中國國情,肩負培養新時代優秀傳媒人才重任。要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卓越建設者;既能服務國家戰略,又能把握行業趨勢;既擁有扎實的綜合素質,又擁有出色的專業才能;既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又是新興媒體的弄潮兒;既能做中國聲音的傳播者,又能做世界舞臺的表演家。
二、在學深悟透新時代精神中升華認識,凝聚新時代傳媒高校的力量
第一,“新時代”、“新成就”,書寫了黨和國家事業濃墨重彩的新篇章。十九大以來,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
第二,繼往開來的“新時代”,開辟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標定的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總的來看,“新時代”可以從三個“轉變”來認識:一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二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三是中國從對外開放到為全球化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的轉變。
第三,指路引航的“新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飛躍。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鮮明寫在黨的光輝旗幟上,這是又一最巨大的歷史貢獻。
第四,新時代、“新藍圖”,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緊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鮮明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構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藍圖。這個新藍圖,“新”在戰略目標,“新”在戰略部署,“新”在戰略內涵。
第五,新時代、“新工程”,昭示了我黨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新氣象。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這是最鮮明的一個特點。
三、要在對標對焦黨的新時代精神中找準定位,扛起新時代傳媒高校的使命
第一,要緊緊聚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著力回答好“堅持什么方向辦傳媒類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傳媒是黨的喉舌,是黨執政的重要陣地。傳媒類高等院校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最高原則,貫穿到治校治學治教的全過程,讓黨的旗幟在高校高高飄揚。堅持黨的領導,最本質是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文藝觀、文明觀,推動馬克思主義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始終堅持姓“馬”姓“共”的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最關鍵的是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對中央關于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針、高校建設的重大部署、傳媒類高校工作的重大要求,都要不折不扣貫徹執行到位。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領袖權威,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用以指導傳媒實踐,成為推動傳媒類高校學校發展的領航燈塔。
第二,要緊緊聚焦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著力回答好“朝著什么目標辦傳媒類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中國特色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歷史性轉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也為新時代傳媒服務發展樹立了新的目標和導向。要適應主要矛盾轉化創新傳媒理念,進一步完善辦學思路、優化辦學布局、創新辦學機制,使傳媒傳媒類高等院校與時代貼得更緊、與發展貼得更緊、與大局貼得更緊。要適應主要矛盾轉化,充分發揮傳媒類院校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大力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更多研究和創作成果從研究所、實驗室、演播廳解放出來,不斷從校內走向產業、走向社會、走向市場,更好地為地方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服務。要實行積極有效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傳媒界的頂尖人才、行業精英到學校來,把更多學生培養成為傳媒領域的中堅骨干。
第三,要緊緊聚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回答好“秉持什么價值辦傳媒類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也應當成為新時代傳媒的根本價值追求。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傳媒,堅持辦人民滿意的傳媒類高等教育,不斷彰顯新時代傳媒價值。要始終秉持服務人民的宗旨觀。要始終樹立反映人民的時代觀。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搞創作,深入人民群眾中汲取創作靈感、發現創作素材、挖掘創作源泉,把我們的鏡頭對準人民、將我們的話筒遞向人民、用我們的筆桿書寫人民,生動反映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偉大創造和嶄新面貌,講好“中國故事”。要始終踐行惠及人民的共享觀。我們的傳媒作品一定要體現人民性,要為大多數人民群眾服務,不能只在大劇院里、大殿堂里。要大力踐行共享發展理念,把師生創作的更多優秀作品送到人民群眾中去,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豐富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
第四,緊緊聚焦文化自信文化強國,著力回答好“擔負什么使命辦傳媒類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傳媒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在這樣的歷史使命中擔負起應有職責,發揮好應有作用,要在傳承燦爛歷史上發揮作用,要在傳遞核心價值上發揮作用,要在傳播中國聲音上發揮作用。
四、身踐力行新時代精神,打造新時代傳媒高校的先鋒
新時代傳媒學子要立足描繪的壯麗畫卷,深刻認識肩上擔負的光榮使命,自覺把個人的前途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去,爭做勇立新時代潮頭的傳媒人。
第一,要做不忘初心的紅色傳媒人。新時代的傳媒學子要勇于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媒體人的光榮傳統,堅定不移跟黨走,使紅色成為“傳媒人”的底色。一個媒體人就是一個輿論場,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無論是在講臺上、熒幕中,還是生活里、私底下,都要堅持紀律底線、堅守職業操守,勇于為黨和人民發聲亮劍,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希望大家人人爭做紅色小喇叭,大力傳播黨的聲音,大力宣傳黨的政策,大力傳頌黨的使命,為實現強中國夢、復興夢的磅礴力量做貢獻。
第二,要做勇于搏擊的本色傳媒人。傳媒人思想活躍,敢闖敢試,有著創新創造的激情活力。希望廣大傳媒學子能夠立足地方,能夠創在地方成在地方,在自己的傳媒崗位上拼搏進取,敬業奉獻,成就一番事業,成就無悔人生。
第三,要做擔當奉獻的暖色傳媒人。媒體是社會的良心,傳媒反映社會的溫度。傳承著這種精神,廣大傳媒學子也要有擔當精神,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希望傳媒學子牢記時代擔當,謹記社會責任,做一個有擔當、有貢獻的人,做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人。
第四,要做本領高強的出色傳媒人。傳媒人“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本領高強,就是要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我們正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我們正趕上一個無限美好的偉大盛世。希望廣大傳媒類高等院校高揚新時代的風帆,與數萬傳媒學子一起,激蕩青春的夢想,奮力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實踐,勇立潮頭、搏擊風浪,與時代共進步、與祖國共成長、與民族共命運,書寫傳媒類高等教育新的、更加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