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實踐育人活動分別由學工處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社科部)牽頭,出現了形式重疊、資源分散、協調松散等問題。本著“相輔相成、協調共進”的原則,將不同體系、不同板塊、不同項目、不同主題的實踐模塊整合在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框架內,創新體制機制建設,能較大程度提高思政實踐育人的效度和能力。
關鍵詞:思政實踐;機制;模塊
一、引言
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談到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時提出堅持“八個統一”,其中五個統一即“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均與思政實踐教育相關。何謂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大家比較認同的看法是一種寓教于“行”的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與育人目標相呼應,以實踐活動為表征,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考核標準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高校思政實踐活動從內容到形式上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但也出現了活動形式重疊、教學資源分散、協調組織松散等問題[1]。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整合高校思政實踐育人資源成為近年來思政界研究的熱點。
二、為什么要整合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實踐育人活動分為兩大類:一是由學生處、校團委和各分院(系)團委等學工部門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的思政實踐活動;二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或者思政教學部基于思政理論課教學所組織的各類思政實踐活動。兩者在育人目標、教學內容、育人載體上有著天然的共同點。如果能本著“相輔相成、協調共進”的原則,整合兩大類思政實踐活動,將大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選擇。
(一)兩者的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
學工部門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本著“教育與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生產實踐活動,目的在于使學生適應社會、貼近實際、鍛煉能力、了解民生。思政理論課拿出1-2個學分進行社會實踐旨在讓學生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積極參與校內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各行各業,了解生產生活實際,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觀察、分析,在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形成理性成熟的思維方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見,兩者的教育目標都是力求以國情民情、社會現象等作為教育的資源和素材,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現實體驗,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自己的社會使命感、責任感。
(二)兩者的教育內容具有相似性
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和團委、學工線上的思政老師們(輔導員)經常會采用的社會實踐方式包括如下3個類別。一是社會調查。例如,組織學生到農村、企業、社區街道開展調查,引導學生通過調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和環境保護等民生問題。二是開展志愿者活動。通過義教、義診、義賣和公益活動、文化服務、社區援助等志愿者服務,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奉獻他人。三是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知識競賽和專題講座等等。這三類實踐活動從內容到形式均是高校“大思政”活動的常用手段,由于組織管理各自為政,高校思政實踐內容重疊、形式相似的情況比比皆是。
(三)兩者的教育載體具有共通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和思政課實踐教學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活動載體類型具有共同性。例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都會以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等為載體;了解4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會以當地有代表性的農村、廠礦企業、城市社區為載體;開展有關道德建設、服務意識、關切民生等教育實踐通常會通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城鄉民生問題大調研、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活動來實現。可見,高校不同類別的思政實踐活動在載體上有不少的聯結點,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要求兩者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呼聲越來越大。
三、整合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體制機制創新
立足于當前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要做到有效整合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工線思政實踐資源,構建高校統一綜合的思政實踐育人平臺,必須以“大思政”工作體系為抓手,有破有立,“破”在于打破學校思政管理體制機制壁壘;“立”在于建立高校從事“大思政”工作教師的合作交流機制[2]。同時,加強督導與管理組織工作制度建設,以實現融合共進。
(一)化多頭管理為統一組織,做好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頂層設計
高校思政實踐教育實際上分屬兩大部門管理,一個是思政理論課教學部門,分屬教學系統;另一個是高校各級團學部門,分屬學工系統。在學校的行政設置上兩者是并列平行的不同部門。工作中由于缺乏及時有效溝通協調,導致常常出現無法有效的協作,造成教育資源的重復浪費。針對多頭管理的弊端,應在校級層面做好思政實踐育人的制度體制建設。
首先,完善學校層面的領導機制,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校級管理體制。由校黨委統籌領導,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和教學工作單位擬定校級總體方案,建設綜合統一的思政實踐育人線上線下平臺,統一規劃活動目標、原則、設計流程;統一規劃師資、場地、時間、資金安排等基本問題。
其次,教學與學工部門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綜合的思政教育教學規劃,促使思政實踐育人工作在行政體系和教學體系上充分融合;研究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相結合的實施方案,防止出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脫節;綜合思政理論課教學目標與學工管理實際,根據不同學院、年級、專業的不同情況,緊扣國家、省市、學校當年的宣傳形勢和工作重點,搭建序列化實踐育人內容體系。該體系應包含常年一般實踐活動與創新實踐活動兩塊基本內容。
最后,由于思政實踐育人工作包括組織、管理、評價、督導等多個環節,涉及多個單位,學校宣傳部、教務處、學生處、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社科部)等單位緊密合作,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與學校社團活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及創新創業實踐結合起來,注意將思政實踐育人教育延伸到黨團建設、勤工助學和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中。力求在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之下,通過比較完善的運行機制和制度設計,將現有資源進行充分的梳理與重置,相關部門協同配合,齊抓共管,集中優勢更多的挖掘和培育出高校思政育人的品牌和亮點。
(二)化各自為政為交流協作,做好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隊伍建設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落實這一指導思想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建設,做好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著力點也是師資隊伍建設。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師資隊伍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思政理論課教師;另一類是學生工作與學生黨團工作的教師和輔導員。這兩類人員的崗位職責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有著天然的難以分割的關系。從相通性來看,兩者均從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者側重于課堂理論和社會實踐教學;后者則以學生日常管理和養成教育為主。兩者均應以學生的思想工作動態為重點,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總目標,從不同角度和領域進行高校育人工作。從互補性來看,由于兩支教師隊伍在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入職條件等方面的不同使他們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且相輔相成、彼此互補。例如,思政理論課教師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和理論研究工作,具有較扎實的學術功底,對黨和國家政策的敏銳度比較強,在指導學生進行思政實踐時能提升其理論高度與深度。團學干部、學生輔導員每天與不同年級的學生打交道,從事大量的日常學生管理工作,擅長組織協調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特點、喜好、背景有著深刻細致的把握,是指導學生思政實踐活動不可替代的組織管理者。
如果能在學校總體思政實踐育人平臺之下搭建良好的合作子平臺和溝通渠道,將兩支隊伍有效整合起來,讓他們樂于分工協作,而不是各自為政,既發揮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理論功底,又發揮團學干部、輔導員的溝通管理能力,高校育人資源整合的質量與效用才能得以充分體現。以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為例,作為共同指導教師,思政理論課教師以理論教學為基礎,結合大政方針、時政熱點設計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主題,負責給予大學生理論支持、方法支持和文宣支持;輔導員和團學老師主要負責活動實施、策劃、組織、銜接與監控,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和暑期實踐的進度。兩者強強結合,既能保證思政實踐活動的思想性、學術性和知識性,又不乏形式上的活潑高效、井井有條、寓教于樂。
四、整合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模塊建構
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成長與認知規律,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內容相匹配,在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平臺的框架下,構建不同體系、不同板塊、不同項目、不同主題的實踐模塊。為此,設計了七大板塊、20個主題、49個項目[3]。其中,七大板塊具體如下。
第一個板塊是自我認知。培養的主題是認識自我與適應大學。項目內容包含感恩父母、老師和同學,認知大學、專業和社團。第二個板塊是自我發展。培養主題是成長與規劃。通過調研優秀畢業生和學長們的成功經歷,規劃自己的學業生涯和職業成長。第三個板塊是自我修養。培養主題是反躬自省、行為矯正、服務社會、職業道德。通過對照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糾正自己的不當之處,通過志愿者活動和企業職業道德狀況的調研培養公德心和職業素養。第四個板塊是合格公民。項目內容是做懂法、守法的好公民。要求大學生觀摩案件審理、模擬法庭、拍攝法律常識案例。第五個板塊是信仰信念。項目主體是了解歷史、堅定信仰,走近現實、謀求復興。帶領大學生考察紅色歷史文化基地、調研省內改革開放創新示范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第六個板塊是中國發展。項目主題是深刻學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核心問題在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點把握十九大報告所講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內容包括組織學生利用暑期考察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管理和企業轉型升級;針對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環境等重大民生問題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調研;針對浙江省“八八戰略”在基層的實施情況組織調查研究,理論與實踐結合,深華所知所學。第七個板塊是審時度勢。項目主題是“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通過文獻研究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狀況與“一帶一路”建設情況,認識“一超多強”格局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大勢,對南海問題、朝核問題及中美關系等重要問題有清楚的認知。
這七大模塊還堅持了“四個結合”,即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結合、思政教學與專業教育的結合、課堂教學與日常管理的結合,學生自治與思政引導的結合。整合了原有的兩大類思政實踐活動平臺,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建設,提高了思政實踐教育的效度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邢華平.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一體化探略[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6).
[2]李國艷.“一體系、兩平臺”高職思政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8).
[3]尹健.“大思政”視野中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塊建構[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6(9).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項目高職院校以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的思政綜合實踐平臺與教育體系建設(項目編號:0005719A03030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何煦(1976—),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