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通過對我國當前的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總結當前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具體研究內容。根據現有的研究,再結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以及國外志愿者服務體系的現實情況,對我國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進行評論,既總結學界研究對志愿者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也提出相關領域研究的不足,以期為今后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現狀;研究評述
中圖分類號:C9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3-0186-02
一、我國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現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在形成新的治理體系中,要把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作為主要建設方針。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同時,要把社會治理的重心向基層轉移,重點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這一要求凸顯了當前志愿者組織在社會治理和社會保障中的重要性。當前,我國社會治理面臨重大轉型,社會保障的基本要求逐漸從政府一把抓到權責下放到基層,從政府主導社會保障工作和保障內容的“上行”到基層地方根據本地區特點自我開展社會保障內容的研究和執行的“下行”,從政府向群眾提供保障的“樹干型”到個體間互助的“循環型”。志愿者服務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作用是彌補社會在經濟發展中的不足和短板,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保障和提升社會個體的生活水平。我國志愿者服務雖起步較晚,但由于重視程度高,我國學者對當前志愿者制度的理論研究比較全面且透徹。在各位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了重要的觀點和論述。
第一,我國志愿者服務發展歷程。對于志愿者服務在我國的起源,學界主要形成兩派觀點。一方認為,雖然說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慈善互助、友善服務的元素,但是真正發展源于20世紀初期上海、廣州等“青年基督教會”等傳播的服務,當時在傳教士、教會人士影響下,一些內地青年以及婦女、老人參與志愿服務。另一方則認為,我國志愿服務的起源真正始于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最早的志愿者來自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當時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派遣了包括地理、環境、衛生、計算機和語言等領域的志愿者來中國工作。這些國外志愿者的到來為正在改革奮進中的我國帶來了現代志愿服務的概念。
第二,中國志愿者服務體系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據現有的研究,一般把中國志愿者服務體系的發展思想分為兩個方面,即傳統中國的仁愛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根據現有文獻,學界認為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為中國的志愿服務打下了堅實的人文基礎和社會基礎,是中國志愿者服務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三,志愿者服務在社會中的作用。在這方面,東西方學者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國學者的描述較為具體,比如不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不管追求經濟利益的驅動多么強烈,社會都不能缺乏互助精神、互助機制,這是維系社會得以運轉和延續的基本要素。
第四,我國志愿者服務體系發展現狀。由于我國志愿服務起步較晚,與全球其他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世界捐贈指數報告2016》數據顯示。在145個被調查的國家中,中國的志愿服務參與率為4%,排名138位,與第一名的土庫曼斯坦相差56個百分點。
國內眾多學者根據對國外較為成熟的志愿者服務體系進行比較,以及對國內志愿者服務制度進行分析,大致描繪出我國志愿者制度現在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主要表現在組織建設、志愿服務意愿、管理、人員、資金來源等方面。
二、文獻述評
志愿者服務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其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這兩年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到志愿者服務的研究中來,在廣大學術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志愿者服務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現如今,我國的志愿者服務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定將個人的自愿幫助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作為志愿服務的基本定義。
第二,根據相關歷史發展線索,大致厘清了我國志愿服務發展的歷程,盡管學界對我國志愿服務發展的起始實踐仍存在爭議,但各學派堅持通過歷史文獻回溯和結合歷史發展進程來研究我國志愿者的起始時間,體現了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
第三,將我國的志愿者服務的根本精神認為是傳統文化意義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共同作用,為我國今后的志愿者服務的精神引領指明了方向。
第四,通過研究國外志愿者服務,基本向大家展示出其他國家的志愿者服務起源、發展歷程和運作機制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價值。通過與國內的志愿者服務做比較研究,發現國內外志愿者服務的不同之處,并將國外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推廣到國內。
第五,根據當前志愿者服務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一方面是通過之前所提到的借鑒國外經驗來反思我國的志愿者服務體系還存在哪些不足,另一方面是通過實地調研來發現具體問題,為我國志愿者服務體系提供對策建議。
以上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的志愿者服務體系發展和完善貢獻了寶貴的力量,在廣大研究人員的積極推動下,國務院于2017年頒布了第一部關于志愿者服務的法規《志愿者服務條例》印證了這些年志愿者服務研究這一領域的巨大成功,以立法形式明確了志愿者服務管理架構,并對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的權利及義務做出要求,是志愿者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盡管國內的志愿者服務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在對我國志愿者服務的起源這一問題上,現有的文獻認為早在古代我國就存在相關志愿服務。但具體如何開展志愿服務,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還是說以村落之間有組織的小范圍互助,或者是一種政府組織的國家行為沒有具體的深入研究,并且在志愿服務的內容上也不夠明確,導致我國古代的志愿服務如何開展還缺乏相應的框架。
在西方志愿者服務發展較為成熟的今天,西方學者強調志愿者服務的主體應當依托于組織,西方志愿者服務取得的成績來源于其制度優勢。在這方面,我國學者缺乏相關的辨析研究,對西方學者所隱含宣揚制度優勢的觀點了解不夠深刻,志愿者服務的成功與否關鍵看現行的志愿者制度是否符合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國情,任何社會制度任何政治體制的國家都有能力也有義務發展好志愿者服務,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在志愿者服務體系國際比較研究中,我國學者比較關注的是對一些發展成熟且具有典型性特點的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和香港進行重點研究。但這一情況導致國內研究對國外一些志愿者服務制度和現象的理解與把握不夠準確。同時,忽視非重點地區的志愿服務研究導致能夠參考的國外相關經驗的范圍較小,對國內志愿服務發展的借鑒力度不夠。
在結合國外相關經驗對我國的問題提出建議時,我國的研究更關注的是國外的成功經驗借鑒到我國來改善我國的志愿服務,即所謂的正向借鑒。但是,隨著西方社會受到經濟危機和社會問題的影響,依托于組織的志愿者服務體系同樣出現了很多問題,之前研究認為的優勢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國外的志愿者組織充足和來源多樣的經費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優勢之一。但是,隨著福利國家面臨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嚴重,每年向志愿者組織這類第三方組織的大量撥款成為了累贅,是導致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做相關研究的時候,除了要關注到了政策的時效性,也要看到國外志愿者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這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防止我國志愿者服務發展過程中也出現相同的問題。
在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具體研究時,對存在問題的分析大多停留于定性描述,對相關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影響程度體現不夠直觀。現有的文獻通過建立模型來分析數據,比較出各問題之間的聯系以及影響程度的文獻數量較少,這也直接影響了對問題重要程度的認識,同時也會影響問題的成因分析和相關對策建議的準確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重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宏觀和微觀共同探討的形式,力求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做到深入全面。
參考文獻:
[1] ?譚建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歷程[J].社會治理,2018,(7):24-36.
[2] ?譚建光.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理論體系分析[J].青年探索,2015,(1):29-35.
[3] ?殷向杰,許堯.我國志愿服務發展的困境、成因及完善思路[J].道德與文明,2014,(2):136-141.
[4] ?高嶸.公民社會視域下當代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5] ?龔萬達.志愿服務二十年——中國志愿服務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0,(11):87-91.
[6] ?張素蓉,劉永高.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研究[J].社科縱橫,2010,(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