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升/三亞學院
《中國古代音樂史》這門課程系音樂學專業必修課,其地位在音樂理論相關學科中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音樂學習者來說很多音樂現象和方法可以借鑒歷史,以達到優化或者提高,諸如民族歌唱的方法,在中國古代音樂史《樂記· 師乙篇》中就有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等等,對學習聲樂的學生們是大有裨益的,再如《列子·湯問》中記載:“內不得于心,外不應于器“等等,對學習器樂的學生來說真正意義上理解”得心應手“的器樂演奏美學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但是,縱觀目前的《中國古代音樂史》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編排上,多數在應用上都是墨守成規的,基本上是按照編年史的方式從遠古到明清,把音樂人、音樂事、音樂物器件、音樂現象與意義進行相關羅列與擺設,完全沒有任何的趣味性,讓教師授課思維受到拘束,學生沒法認真吸收所需要的音樂歷史信息,導致這門課程上課與聽課如同嚼蠟,索然無味。對于提高聽課率以及學生能夠對相關音樂史知識能夠深刻記憶與靈活使用,現行使用的教材可能無從改起,但是教師在”傳道授業“中,可以對其授課過程進行改進改良,不再落入窠臼,把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做到最佳。那么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史》這門與音樂相關的史論學科,基于在教課過程中摸索的相關實踐心得,提出”以史為鑒,以演促學“的課堂改良措施。
《中國古代音樂史》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喜歡看PPT中相應的音樂圖片,以及在播放圖片的過程進行說故事式的闡述,而純粹的說教式的上課,無論語言多么幽默,其認真聽講的學生還是極為少數,單純的說課已經不是學生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來源,也無從喚起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那么圖文并茂更接近于學生的上課心理狀態,那么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則歷史故事已經充分說明了音樂教學過程中帶有表演性質的啟發式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則是《列子·湯問》中所記載的“薛譚學謳于秦青”后“未窮青之技而辭歸”,秦青半道上以自己的音樂表演將薛譚挽留學藝的故事,第二則則是唐代《樂府雜錄》記載段善本與康昆侖祈雨斗琴,引發了唐代學習琵琶的熱潮,以及段善本后來收康昆侖為徒的典故,都充分說明了與音樂相關的教學課程音樂表演是極為重要的,那么“以史為鑒”,《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很多材料已經告訴我們音樂學相關的音樂理論課程也可以用音樂表演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呈現。《中國古代音樂史》如何演變成音樂表演,就需要教師本身對音樂史的深入和挖掘,把相關的歷史事件演變成生活事件,相關的音樂人變成一個正常人,例如:三國時期的嵇康最后一曲《廣陵散》,如果只是簡單的將嵇康進行人物簡介,對《廣陵散》進行簡單說明,那么《廣陵散》和嵇康就真的成為絕唱了,倘若讓其中一名學生來扮演嵇康,其趣味性可想而知,上課的過程中播放古琴曲《廣陵散》,學生們在直觀之中感受樂曲,不會感覺音樂史課程的乏味。由此,學生在參與相關音樂史的歷史實例的表演過程中,既刺激了本身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其他同學感受到音樂史本身的樂趣,原來音樂史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活生生的活躍在我們自己的周圍,而教師由授課的單純講述演變為給學生深入淺出的排練音樂歷史實例再現,最終教師愛教學生愛學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高校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會學生某項專業技能,而是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做事辦事的思維能力,那么學習本身的目的也是不斷提高個人的思維能力與方法,《中國古代音樂史》課堂改良得到很好的效果,既提高了學生面對音樂史相關不清楚知識的解決能力,又提高了學生音樂表演的實踐能力以及面對問題的發散思維能力。實例有二如下:
實例一:《中國古代音樂史》這門課程在筆者所在單位使用的教材是劉再生老師編著的《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在該教材第三章第八節音樂家知識點中提及到著名琴家“伯牙”一人,《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有記載“知音”故事,即伯牙鼓琴,樵夫鐘子期知其琴意,后兩人成為“知音”的音樂事件,在到此章節時,提前找了兩位同學進行了“以史為鑒,以演促學”的課堂改良,讓其扮演了俞伯牙和鐘子期進行歷史實例還原,中間插配了《高山流水》的音樂,在排練的過程中兩位同學就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在教課的過程中的先后順序進行了帶有個人見解的改變,其中一位同學認為上課到此章節時應該由他們先演之后,然后讓大家猜測他們演得是什么,所播放的音樂是什么,再由老師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如此同學們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后經過事實證明如此效果確實很好。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們首先饒有興趣的看完伯牙子期的故事,并伴隨著《高山流水》的音樂進行了音樂史中春秋戰國時期的伯牙子期所在時代能有這樣的琴家等等進行了評頭論足。在隨后的講解中,學生也能就相關問題進行回答,并對音樂的社會功能性進行討論,在課后回訪中,學生均能記得哪位同學是俞伯牙、哪位同學是鐘子期,他們之間的故事是什么,發生在哪個朝代,那么其上課效果基本就達到一半以上,加之課后每位同學都在討論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加加深了學習的效果,充分體現了改良教學課堂成果的優越性。
實例二:在前文提及的段善本與康昆侖斗琴的音樂史實是在教材第三章第八節中的音樂家段善本條目中提及,其中斗琴描述文字摘錄部分未出現段善本人物名,描述如下:“及昆侖度曲,西市樓上出一女郎,抱樂器,先云: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中”,上課前找了兩位同學對此段文字進行演排,學生發現文本中并未有段善本隨即好奇問道:“與康昆侖斗琴的是一女子,和段善本有何關聯,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那女子是段善本假扮“。然后我們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證實了這位同學的猜測,后來在排演的過程中,同學還提出一系列的疑問,在查閱的過程中發現段善本其人是一個和尚,有同學就提出他是和尚四大皆空,應該不與他人爭強好勝,還假扮女人,那他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還是那個時代的和尚沒有具體的倫理要求,這時就發現學生不是不愛學習,而是他們要深入這個問題以后才開始真正的專研,上課時當同學開始表演斗琴時,播發的是《十面埋伏》和《海青拿天鵝》,這兩首曲子在平時一般學生很少能聽完,但是在看表演是同學們是聚精會神的聽完看完學完,從課后的回訪中,發現同學們不僅僅記住了段善本,更是對琵琶及琵琶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效果可見一斑。
由上述兩則實例,說明了“以史為鑒,以演促學“的課堂改良,能夠將課本內的知識進行延伸到課堂以外,提高了學習的氛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熱愛思考的習慣,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音樂史事件的記憶,參加表演的同學更是提高了自己的演出經驗以及做事辦事的能力,教師上課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上課也變得饒有興趣,聽課用心率大幅提高。

《中國古代音樂史》這門音樂專業必修課,通過“以史為鑒,以演促學“的課堂改良,在一定意義上是改變了上課的傳統模式,是一種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上課用心率,能夠讓更多學生愿意聽講,并融入到這門課程的學習當中,不只是一味聽老師的說教,自己沒有任何的想法和辯證的面對書本知識的能力,不敢質疑書本知識點,不能夠突破學習音樂史死記硬背的模式。通過“以史為鑒,以演促學”的課堂改良,可以改變教師的上課思維,課堂上課時可以有多變性和靈活性,只要不違背教育的基本法則,把握好上課的張弛度,對課堂積極改良改進不僅僅是提高聽課率,也更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多種方式方法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