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楊
摘要:時至今日,網絡已滲透至社會各個行業,給傳統行業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網絡作為大眾傳播載體之一,也為我國公民參與政治討論提供了平臺,網絡平臺承載著諸多政府決策及重大事件信息,往往引起公民廣泛關注,并形成強大的輿論效果,影響頗大。基于網絡信息的復雜性,需認真分析網絡輿情的產生,減少網絡公共事件中公民被錯誤引導傾向,營造理性客觀的輿論環境,形成良好討論風氣,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政治化背景下的傳播,加強對網絡輿論的良性引導。
關鍵詞:網絡輿情 良性引導 主流意識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248—02
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已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各種意見交匯于網絡空間,產生反映大多數公民意愿的網絡輿情。而今,網絡輿情對公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價值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對復雜多變的輿情環境,需從營造理性討論環境、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提高政府輿情處理能力、提升公民媒介素養方面入手。
一、網絡輿情的簡要論述
1.網絡輿情的概念
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它是較多民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情緒等表現的總和。
2.中國的網絡輿情發展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至2018年底6月30日,中國網絡用戶已達8.02億人次,網絡普及率達57.7%。網絡平臺層出不窮,用戶結構不拘泥于固定階層,網絡成為公民獲取政治信息、追求話語權、實現利益訴求的重要途徑。網絡空間為廣大公民提供了分享信息、政治觀點的平臺,是現代公民表達意愿和訴求的新的公共空間。從空間使用的角度看,網絡非聯系工具,而是構成生活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之下,網絡用戶參與政治討論順理成章,網絡的普及性及言論的多樣性使公民樂于發表對時事政治的看法。
二、網絡輿情帶來的問題
1.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效果被弱化
從社會影響力與服務社會的功能屬性上來區分,意識形態可分為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具有一定強制性,受制度和主體保障。但意識形態本身的正當權利,在網絡中可能受到部分網絡用戶的抵抗。如部分網絡用戶由于對傳遞信息的不認同,或在現實中處于社會底層,話語權受阻,虛擬空間使這類用戶自由發聲,甚至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我國政府對于傳統媒體所傳達的主流意識有充分的言語控制權和解釋權,而網絡的無門檻言論使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沖擊,部分用戶表達對主流思潮的不認同會影響到其他公民。新媒體的發展讓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公民自由選擇閱讀信息,造成受眾分化,使主流意識關注度降低。
2.非主流信息的廣泛傳播
由于網絡傳播的便捷性與參與者的隱秘性,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屢見不鮮,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中的傳播效果減弱。如少數學者以“價值中立”為由,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而基于網絡參與者的復雜性,往往使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受到影響。“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在網絡世界中被成倍放大,產生惡劣影響。
3.網絡時代公民易受錯誤引導
互聯網的使用并無門檻,且因其普遍性受眾面極廣,部分為奪得關注或者獲得經濟利益的個人、媒體發布聳人聽聞或歪曲事實的信息,使不明真相的網絡公民接收錯誤的時事。大眾媒體輿論引導往往影響網絡公民對于某些事件的看法,使網絡空間缺乏理性客觀的風氣,可能導致人們對社會現狀作出錯誤判斷,對政府公信力提出質疑,影響社會穩定。網絡公民的個體差異,使部分網絡用戶易被錯誤引導,形成消極輿論。
4.政府公信力受到影響
標簽化是網絡輿論的顯著特點。對于公共事件,部分網絡用戶傾向消極輿論,認為與政府的不作為、作為失當或體制弊端有關。往往未明因果,便主觀地將其歸咎于體制或者政府,且由于互聯網的傳播迅速,甚至部分媒體以引導性的報道,使觀者對種種現象持普遍質疑態度,盡管有理智的網絡用戶發聲,但造成的惡劣影響往往久久不散,這對于政府的公信力也是一種削弱。
三、應對策略
1.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
黨的十六大提出,“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網絡空間信息多元化,使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被弱化,因此,加強網絡背景下的主導意識傳播更加重要。在傳播時,需要傳播以馬列主義為代表的科學思想,也應該切合網絡實際,根據時下比較流行的方式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加工,以一種更加易于讓人接受的方式宣傳,提升網絡用戶接受度,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思想道德。部分企圖以非主流意識形態來弱化主流意識形態或者極盡推崇西方政治的行為需要警醒,對此作出必要的澄清、批判以及引導,引導公民客觀看待西方政治及其他意識形態。我們需根據網絡傳播的特點,將社會核心價值觀宣傳至各領域,不僅入腦,而且入心。掌握好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現實與網絡缺一不可。
2.營造理性客觀的環境
社會的不斷發展,也衍生出許多時代的產物,自媒體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產物之一。目前,在網絡中有影響力的媒體很多,肅清網絡風氣同樣需要對媒體進行約束,使媒體理性客觀地對時事進行報道。媒體對于重大事件的報道應做到客觀,須做好信息發布、輿論引導;此外,建立思想政治網絡系統及健全網絡管理制度,是形成良好的討論風氣、良好輿論環境必不可少的步驟。
3.提高公民理性表達能力
非理性和不成熟會表現為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化的心理沖動,容易簡單地根據從眾心理對一些政治事件進行消極批判。“沉默的螺旋”理論中,個人在集體輿論場中,因為擔心個人的意見成為少數而保持沉默,這種心理,在網絡中更易體現。一般而言,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下,公民被有心引導的概率也會逐漸變小。究其根本,也有我國國民總體素質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原因,公民對于一些非理性言論缺乏辨別的能力。
4.提升政府處理能力
政府對于公共事件的處理失當、回應不及時可能導致消極的網絡輿論。我們已經步入了新的時代,根據時代特點,政府同樣需要作出改變。“人民網”“共青團中央”“新華網”深受廣大網絡用戶信任,在網絡中發布諸多政治信息、國際時事,時事傳播、解釋更為精準,使公民對于民族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于公民思想道德提升有積極影響。政府應不斷提高回應網絡民意、應對突發輿情的能力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讓公民有了新的發聲平臺,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面臨著各種挑戰。網絡突破傳統界限,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適應新環境,博采眾長,學習各國對于網絡平臺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方法,掌握現實與網絡雙重話語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維系符合我國國情的價值體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同樣需順應時代,轉變教學方式,針對不同人群傳播方式也應改變,不斷探索,提升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張權.網絡輿情治理象限:由總體目標到參照標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2]趙勇,倪向陽.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建設方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
[3]呂規,黃義靈,韓柱.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
[4]李國泉.論全面從嚴治黨與意識形態建設的有機統一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
[5]王琳琳,齊南南,艾鋒.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治理模式研究[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1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