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要:康德通過三大批判實現了自然與自由的統一,證實了自由的客觀實性,保證了在自然實踐中得到自由,論證了自由的可能性和實在性。他的自由理論以理性為基礎,在本質上表現為一種自由意志,并以一種自律的道德律呈現出自由理論的實在性,其自由理論是對先前一切自由思想合理內涵的吸收,并構建出能動的主觀自由,這顯然是對先前自由思想的超越。
關鍵詞:自然 自由 道德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251—02
康德的三大批判以其自由思想為研究主線,涵蓋了康德對真善美的論述,保障了康德哲學成為一個嚴謹的哲學體系,這也是全部哲學研究發展的根本問題。本文旨在克服唯理論和經驗論對康德哲學研究的斷章取義的研究方式,立足于康德自由思想的復雜性、嚴謹性、多樣性的完整理論,進而把康德認識論進一步深化為自由。真正把握康德自由思想的核心,重新審視康德的自由理論對研究西方哲學的重要意義。
一、自然領域與自由領域關系
康德在其哲學批判中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道德理性,展開了“自然”與“自由”辯證關系的探討??档抡J為,自然是現象世界的總和,它符合因果必然性的原理;尤其在經驗科學那里,人們對世界的改變的認知,完全受制于因果必然性的支配。在現象世界中,人們可以“感知”并獲得“經驗”,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被康德看作“物”,成為經驗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成為理性操作和支配的對象。
首先,自然與自由的相互對立,在這個“自然王國”中,人為經驗世界的因果必然性所支配,它不同與動物,不是完全出于本能被動地適應世界。人是以道德律出發來自主地行動、從而作出與動物的本能完全不同活動的。這種自發性和自律性,是每一個人自由實現的邏輯基礎,人是在一定的目的的引導下開展活動的,這是人之所以成為自由人的基本保證。人具有“自然王國”和“自由王國”公民的雙重身份,既要遵守“自然王國”的法律,又要以人的道德理性為基點、追求自由的存在體??档抡J為,作為自由的人在經驗世界中是能夠支配一定的客觀存在物,但人的支配范圍是受限制的,這是一個正當的“界限”??档伦杂伤枷氲暮诵睦砟钍菑摹白匀弧毕颉白杂伞钡某剑私K究不能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人的自由的發展也并非指人能夠僅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行動,因此人必須擺脫自由發展的原始狀態,通過社會的立法構建自由締約,使人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實現人的道德的覺醒,這體現了人的自由本質。
其次,自然與自由相互統一。二者的統一性集中體現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的“合目的性”。康德的自然的存在是現象世界的總體,“自然的合目的性”是“現象世界整體的合目的性”,即現象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部分與整體的融合現象;。而這種目的性的機械運動是盲目的,因而它被看作出于一個至高的理性存在者(上帝)的設計和安排,它克服了在自然界中完全機械運動的組合,在此情形下對自然的把握是一種完全“盲目”而“必然”的自然。在康德的視野里,理性存在者根據目的論設計和創造出符合自然的“作品”,由此人的自由發展脫離了盲目的機械運動,使自然與自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目的論的世界觀中得到了統一,二者的實質就構成了自然向自由的過渡。康德指出:“崇高的東西往往能夠激發了人們的興趣愛好,并在先驗道德的引導下,超越了感性材料的束縛,尤其是你內心主導因素的制約?!盵1]崇高作為消極的、依附的美,體現為驚嘆、尊重,我們也許會抗拒命令,并使其訴之于自然權利,使基于自己舒適的直接情感上的判斷聽命于自己的感官而不是別人的感官,使人在超驗意義上不斷的向道德靠攏,使自由優越于自然。
二、作為自由感的自由
康德把整個自然界設想為一種合目的體系,他指出,作為自由感的自由介于先驗自由和實踐自由之間,是一種先天原理的自由?!白匀唤缡且粋€有機聯系的整體,它是在諸多因素合力作用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2]。自然的一切合目的是無意的,而自然的有些合目的性則是有機的。人通過自然的“合目的性”和審美的反思、判斷力的反思,使自然不斷向自由過渡。
首先,康德指出,本體的人是一切合目的性的最終歸宿,人的自由是純粹理性批判的內在要求,在自然界的發展根據其因果必然性,并依據反思的判斷力,依據其先天規律實現的最終目的。康德通過對人自由感的自由的分析,論述了那些經驗性規律的多樣統一性的根據,無論是客體的現實性,還是人性的本體都依賴于自然的合目的性??档轮赋?,自然目的是一個范導性概念,這種目的是“為了認識我們心中的那個實踐理性的”[3]??档轮赋雒總€自然物都應具有一個內在的合目的性的原則,事物可以作為一種自在之物具有一種自在的自然目的。可見人的自在目的與上述自然目的相符合,人本身是自然物的產物,具有一定的自然目的,因此人在實踐活動中以一種反思的目光對待周圍的事物,自然也就成為一種人化自然。
其次,康德用審美活動來實現自然向自由的過渡??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兄赋觯说恼J識能力只能認識現象界而無法認識物自體。對知性和理性之間的鴻溝,康德借助于美學來搭建連接二者的橋梁,從而使自然向本體的、道德的人逐步邁進,而人的純粹認識能力,也從自然概念向自由概念的領地邁進,人的自由感自由達到了知性的范疇。美的存在就體現于人體上表達著的某種道德的東西,依據心中的道德律,人們超越感性障礙,激發出內心世界強大動力。這種內心世界的強大力量,主要體現為對感性存在的否定,其發展力量是勢不可擋的??档吕萌说闹院屠硇源罱ㄍ獠孔匀唤缦蛉说牡赖伦杂扇姘l展的過渡橋梁,由此實現了自由感的自由。
三、自然與自由的最終統一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從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批判兩個維度詳細分析了自然與自由的辯證統一,通過自然、認識和自由、道德,使自然向自由順利地過渡。在“審美判斷力”的“美的分析”中得出審美自由,而這種審美自由的必然性往往通過文學作品展示出來,審美自由將是這樣一種自由感,它通過崇高分析人的自由感的道德意義?!叭说母泄傧硎艿莫毩⑿允亲匀幻赖闹苯佑鋹偤腿说乃季S方式的自由性,而這種愉快的實現是自然法則的條件下自由實現,并借助于理性之工具的想象力來施行?!盵4]人的自由是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基礎上,依托人感官獨立性的審美判斷實現的。借助于人的理性工具,一方面,人類擺脫了純粹的現象世界,努力實現了人的超驗自由,從而使人在人與人相互制約的普遍必然關系中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另一方面,人類超驗的道德本體在人的感性體驗中找到象征,審美活動的開展,使人開始意識到自身普遍性自由的存在。作為自由主體,人們所論自由具有消極的性質,依附于先驗道德。因此只有充分運用目的論判斷力,才能真正地使人在道德上獲得積極意義的自由,一切自然目的論和自然神學的觀念都是依據自然法則和道德目的論的指引。人們心中的道德律源于自然目的論中推出的先驗自由發展,而上帝則是實現這種道德律的根本保障,最終實現自由與自然的統一。
總之,康德批判吸收了形而上學傳統的認識領域,在批判傳統形而上學的基礎上,使人的自由思想發展深化到了理性和辯證的高度,他的自由理論思想孕育著由本體論向現代哲學轉變的思維方式??档碌淖杂伤急嬲軐W,是人類辯證法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跨越,成為黑格爾辯證哲學主要來源,為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從而對現代西方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1]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康德.判斷力批判[M].楊祖陶,校,鄧曉芒,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康德.實用人類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