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摘要: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下社區黨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領導核心。目前,社區黨組織存在全覆蓋盲區、工作方式單一、社區干部素質能力不強的現實緊迫性。社區黨組織要發揮領導核心、溝通協調、保障兜底和激勵動員作用,需要在增強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提高社區黨組織黨務工作者能力水平,加強社區黨建方面發力。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 社會治理 社區黨組織 功能作用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253—02
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區黨組織是這一社會治理視域中各種社會力量的領導者、協調者和整合者。在推進城市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社區黨組織要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溝通協調作用、保障兜底作用和激勵動員作用,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
一、現實緊迫性
1.社區黨組織全覆蓋存在盲區
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流動黨員、“兩新”組織,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出現,對社區黨組織工作全覆蓋提出了挑戰。流動黨員經常缺席組織生活,對社區黨組織的歸屬感偏弱,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部分在“兩新”組織中就業的黨員,對參加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缺乏足夠的重視,黨性意識不強。“村改居”失地農民黨員組織認同迷茫。
2.社區黨組織工作方式手段單一
社區黨組織發揮作用、黨員管理方式及黨建活動等手段單一。特別是社區的黨員管理方式簡單,談管理的多,談服務的少。黨員教育活動形式單一,黨建活動效果不夠理想,在黨組織的活動方式上也不夠靈活, 一般只局限于開會讀報, 組織參觀等活動, 缺乏對黨員進行個性化教育和面對面的交流, 對于下崗失業黨員、流動黨員、“兩新組織”黨員、大學畢業生黨員和退伍軍人黨員缺少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致使在對其管理中很難及時了解和掌握黨員的真實思想動態, 管理有效性程度較低。傳統的黨建活動方式缺乏對黨員主體意識的激發,沒有將黨建活動放到大的格局中,即沒有放到社區的各項活動中彰顯黨員的影響力,使得黨建活動的效果不夠理想。
3.社區黨員干部素質和本領不強
社區黨組織要發揮好引領社區治理的作用,治理觀念需要與時俱進。但一些黨務工作者特別是社區黨支部書記等主要黨員干部存在治理理念跟不上社區治理要求的情況。有些社區黨員干部沒有正確的政績觀,當遇到工作不如意時,消極怠工,應付了事,不作為、不擔當,未能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一些社區黨員干部缺乏整合資源的能力,不會不善于同各類社區組織溝通協調,習慣在辦公室搞黨建,甚至用命令的方式開展工作。將黨建活動融入社區治理的服務和創新意識不強。比如在大數據的今天,仍然有一些社區的黨員干部以傳統的工作思路和方式開展黨建工作,不會融合使用新媒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動員,出現了社區治理與社區黨建兩張皮的現象。
二、功能作用
1.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這種領導核心功能作用是指,社區黨組織在凝聚其他治理主體的基礎上發揮引領作用,并團結各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社區黨組織能發揮引領作用的關鍵在于要增強社區各治理主體對其領導功能的理解與認同,引領社區治理的過程中不斷融入現代服務元素。通過柔性服務途徑減少“行政化”剛性手段來實現領導。社區黨組織在引領社區各主體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更關注人民群眾的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研究預防化解矛盾的方法。社區黨組織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強化領導核心作用,帶領群眾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確保社區治理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還要有效把控社區網絡輿情,鞏固黨在社區的執政地位,增強政治引領與輿論把控的能力,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2.協調溝通作用
社區黨組織的協調溝通功能不是去取代或包辦社區具體事務工作,而是按上級黨組織的要求,綜合運用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與各社區主體的溝通與協作,協調解決事關社區改革、穩定、發展和群眾根本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共建共治”過程中實現“共享”。社區黨組織要發揮協調溝通功能的作用,就必須立足社區成員物質、精神等方面的多樣化訴求。找準工作的結合點和切入點,探索解決矛盾的具體途徑和方式。社區黨組織要發揮這些組織的積極作用,就要在凝聚這些社區治理主體的過程中發揮溝通協調的作用。
3.保障兜底作用
社區黨組織的兜底保障功能作用發揮說到底就是保證執政黨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凝聚力,這是社區黨組織在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中的底線。社區黨組織的決策水平直接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效果。社區黨組織的保障兜底功能就是實行有效的信息反饋,及時發現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及時疏導、反饋社區群眾的情緒及利益訴求,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4.激勵動員作用
社區黨組織如果缺失激勵動員各社會治理主體的功能,就會直接影響其實際工作的開展,如與駐區 單位黨組織未達成共識以協同治理,黨員管理工作舉步維艱,黨建活動經費及場所缺乏等。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出現,社區黨組織就必須提高資源整合能力,在和各參與主體的共治中,激發他們的社會治理的潛能。發揮基層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以其巨大的感召力與影響力激勵動員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通過激勵動員功能的發揮,推進社區黨組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不斷地凝聚共識,調動多方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對于打造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實踐路徑
1.增強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中,社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要通過黨組織—黨小組—黨員組織模式,增強黨組織的領導力和凝聚力。鞏固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必須發揮其領導核心、溝通協調、保障兜底和激勵動員的功能,將社區治理的多方主體及其資源整合到社區,聚集到網格,用制度倒逼黨員干部深入到群眾中,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真正落實下去。針對社區治理,建立社區數據中心,對社區的信息進行數據精準把握,動態監控。整合資源,建立社區管理服務平臺,以問題為導向,聚焦解決群眾需求,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2.提高社區黨組織黨務工作者能力水平
社區黨組織在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過程中,必須具備一支信念堅定、工作得力、相對穩定的黨務工作者隊伍。既要有高度負責、擔當有為的黨組織書記,也要有具體做黨建工作的普通黨務工作者。提高社區黨組織黨務工作者能力水平,建設一支專業化的黨務工作者隊伍是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性作用的內在要求。要加快推進社區黨務工作者專業化發展。所謂的專業化,即要系統掌握基層黨務工作理論,具有高水平黨務工作實踐水平,善于做群眾工作的本領。推進社區黨務工作者專業化,可從選聘任用、培訓學習、聘用管理、資質認證、考核激勵等方面著手。
3.提高社區黨組織黨建水平
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中,城市社區黨組織要實現其領導核心功能、溝通協調功能、兜底保障功能和動員激勵功能,就必須將服務寓于黨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創新黨建方式,提升社區黨建科學化水平,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融入現代社會治理的元素。“項目制也被視為是一種能夠將國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層級關系以及社會各領域統合起來的治理模式。”[1]在社區黨組織開展黨建工作中,這種項目制更多地體現在如何解決群眾需求,為群眾服務。《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創新黨組織活動內容方式,推進‘智慧黨建,使黨內政治生活始終充滿活力”。搭建網上服務平臺,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黨員群眾。
參考文獻:
[1]渠敬東.項目制:一種新的國家治理體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2(5).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