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久立
摘要:在我國的扶貧戰略發展中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重大的轉型,也是我國真正實現扶貧攻堅的戰略關鍵點。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在法治建設方面仍存在欠缺,在實際的精準扶貧過程中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針對目前我國精準扶貧戰略的開展和實施進行分析,并從法治的角度出發對精準扶貧工作的保障作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法治 精準扶貧 存在問題 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80—02
農村貧困地區之所以貧窮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一些農村家庭勞動力缺乏,長期患病的扶貧農戶需支付大量的醫療費用,農村貧困地區的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等;另外,農村貧困地區一般情況下都屬于資源匱乏的地區,生存發展環境相對比較差,交通也存在諸多不便,信息閉塞,從而出現了一方水土不能養育一方人的尷尬局面;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實體企業建設比較少,金融項目更是稀缺。在我國全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的情況下,必須針對精準扶貧戰略建立起相應的法治保障機制,才能全面促進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順利實行。
一、當前農村的法治困境
1.農民法律意識普及率有待提高
在相關的調查中發現,仍有部分農民本身并不具備基本的權利義務意識、法律意識也比較薄弱,我國針對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的法律機制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個別偏遠地區的少數農民不知法、不懂法,導致其遇事不知道用法律途徑解決,只會一味的隱忍。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留守者多為老年人,勞動力結構的老齡化也影響了法律意識普及率的提高。
2.農村法治建設相對薄弱
在我國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城市一直以來都是建設重點,法治建設方面也優于農村。過去農村地區多有執法機構不健全、執法性質不清晰等現象,執法力量也比較分散,且缺乏權威性。另外,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情況導致實際執法人員相對比較少,執法經費也比較欠缺。農村的一些基礎司法機構沒有實現完善的建設,專業的執法人員數量比較少,部分村鎮甚至還沒有建設法律服務所,農民有官司難打的困擾。
3.農村基層組織方面存在問題
一些農村地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自治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活力的,流于形式;部分村民對政治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政治素養嚴重不足,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薄弱,從而導致個別村干部濫用職權、貪污腐敗;有些地區的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作風不良,更有上下瞞報的現象存在。從法治的層面來看,一些鄉村的法治進程僅停留在政策方面,實施效果差,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法治化進程受阻。
二、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精準扶貧中存在的法治問題分析
1.精準扶貧法律法規位階有待提高
自1986年以來,我國地方性扶貧立法雖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我國扶貧立法仍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已經頒布的地方性扶貧條例存在行政化嚴重的問題,部分地區的條例更是與扶貧政策完全相同,徒有其名。而我國尚未出臺中央層面統一的專門性扶貧立法[1],地方性條例僅在各自地方內適用,不具有普遍性,對于全國各地區精準扶貧的合作及政策的連貫性非常不利。對扶貧資金管理作出明確規定的規章制度,如《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等法律位階較低[2],而且缺乏針對精準扶貧工作專門性、統一性、綜合性的法律法規。精準扶貧立法層次過于低下,在權威性上大打折扣,不能有效保證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2.精準扶貧監管問責制度不完善
一套完善的精準扶貧監管問責制度,是精準扶貧法治化的必備條件。目前,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監管問責制度仍需要完善,雖有多項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但監督管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對精準扶貧工作的監督不能只限于內部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會使監管的效果大打折扣,內部與外部監督必須同時進行。現階段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法律監管制度雖已相對完善,但社會監督仍處于起步階段。為保證社會監督制度的順利施行,需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監督工作中來,充分行使監督權。但部分農村貧困群眾自身的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弱,缺乏法治思維,難以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這與我國精準扶貧的法治現狀息息相關。
三、精準扶貧法治建設路徑分析
1.靈活運用法治思維開展農村扶貧工作
在法治思維模式下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作為基本原則,嚴禁觸碰法律紅線,任何工作都要嚴格按照既定的程序來實施,從國家層面不斷強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用法治來保證農村精準扶貧戰略的順利實行,實現政策的精細化和精準化。在精準扶貧政策推動過程中要針對扶貧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科學設計。始終堅持以群眾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在扶貧工作開展的各個環節中實現工作程序、內容、方式方法、結果的合法化,充分確立農村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使貧困戶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保障[3]。
2.完善精準扶貧法治工作機制
針對精準扶貧過程中幫扶對象精準識別問題,應該針對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這兩個關鍵環節嚴格按照相關法定程序執行,這樣才能充分保證幫扶對象的精準。從技術和整體實施成本的層面來看,目前主要采取的是收入標準識別方法,導致貧困的原因非常復雜,因此一些專家、學者對現有執行標準存在異議。不管識別標準如何,都應該保證貧困識別標準實現動態化,對扶貧標準和扶貧對象建立有效識別程序,通過不斷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實現定期核查,并對標準進行適時更新[4]。此外,需對目前的脫貧認定機制進一步完善,針對已脫貧的貧困戶,可以制定實施優惠政策,使其在一定時間內能夠繼續享有國家優待政策。
3.健全精準扶貧監管問責法律法規
完善精準扶貧監管問責制度,在立法上予以明確支持,加強對所有扶貧項目的全程監督管理,嚴格按照要求落實精準扶貧法律法規,建立良好的監管問責機制。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督同步進行,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培養貧困農戶的維權意識和監督權力意識,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態對扶貧工作中的各項工作予以監督,保證社會監督的實效性。
4.提高農村貧困地區法律服務水平
要實現精準扶貧的法治化,需不斷推動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布局、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機制[5],健全農村貧困地區的司法援助機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大力支持優秀律師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法律服務,鼓勵律師下鄉幫扶,深入了解貧困農民生活現狀,從根本上有效解決農民不懂法、不用法,打官司難、告狀難的問題。為農村貧困地區人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法律服務,讓他們充分感受法律的公正性。
四、結語
精準扶貧是我國的一項重大舉措,而法律是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必須把精準扶貧戰略的法治化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始終,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先進性、優越性,確保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在法律法規的指導和約束下進行,對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法治保障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許玉香.我國精準扶貧的法治化研究[D].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17.
[2]尚小娟.我國精準扶貧法治化研究[D].甘肅政法學院,2018.
[3]譚正航.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我國農業保險扶貧困境與法律保障機制完善[J].蘭州學刊,2016(9):167-173.
[4]劉為勇.從政策到程序:論實現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行政程序法治之路[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6(12):2-8.
[5]何平.我國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法律保障研究[J].法學雜志,2017(1):50-58.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