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胡曉慧
摘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直接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也影響高校的和諧發展,是社會食品安全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全面分析影響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從四個方面加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其一是創新體制機制;其二是強化食堂人力資源管理;其三是建立食品檢測平臺;其四是規范日常管理,建立從采購到餐桌的全程標準化管理流程。
關鍵詞:高校 食堂 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188—02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不僅是大學生和學生家長關注的熱點問題,也對高校的和諧發展具有一定影響。而近年來,高校食堂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現的問題,不僅引發社會關注,更為高校的正常管理帶來不良影響。基于多年工作經驗和現實問題,筆者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影響食堂食品安全的關鍵因素,進而提出應對策略。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
高校的特殊性使高校食堂具有用餐人數眾多、用餐時間高度集中、烹調菜品種類繁多、加工流程復雜的特性,這一特性提高了集體性食物中毒發生概率,使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風險較大。一旦發生食品安全風險事件,不僅影響學生身心健康,而且影響高校穩定,更易誘發輿情事件,造成社會問題。因此,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微觀意義
1.食堂食品安全為大學生擁有健康體魄提供有力保障
安全營養的飯菜可以讓大學生具有健康身心,從而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各項活動,形成健康體魄。而健康體魄的形成正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內容之一。因此,食堂食品安全得到保障不僅為大學生擁有健康體魄提供有力保障,也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食堂食品安全為高校穩定發展、和諧校園環境營造提供保障
食堂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學生具有健康體魄,就能保證教學有序開展,提高學校教學管理有效性,有利于學校日常管理的穩定有序;同時,食堂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概率就會下降,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發生糾紛的概率下降,有利于形成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營造和諧校園環境和良好育人環境,提高學校聲譽。
(二)宏觀意義
網絡時代,自媒體高度發達。一旦高校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被傳播到網絡上的速度極快,極易引發輿情,這不但影響高校整體聲譽,更會引發社會關注,影響社會穩定。
食品安全是國家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在國際上也備受關注。高校食品安全是國家食品安全的一部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又是高校食品安全的核心。因此,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將有效降低影響社會穩定不利因素發生的概率,為國家整體食品安全提供有效助力。
二、影響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食堂經營模式轉變誘發“公益性”與“逐利性”的沖突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部分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食堂經營模式多采取外包,即:通過公開招標,將食堂承包給餐飲企業,由其負責日常經營管理,賺取的利潤歸承包人,學校僅收取承包費。這導致食堂經營主體與學校脫離,學校對承包人的經濟利益約束僅體現在承包費的高低上。承包人在支付承包費獲得經營權后,可以通過窗口分包方式以更高的分包價迅速回籠資金,有效實現利潤最大化,從而不再具有監管分包人食品安全的動力和自覺性。而學校由于失去了利益約束機制,難以實施有效食品安全監管,使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缺失。
分包窗口經營者,在逐利動機的驅使下,經營目標選擇為利潤最大化。高校的特殊屬性使高校食堂具有公益性特點,要求質優、價廉、價格穩定,這使經營者很難通過提高飯菜價格獲取高額利潤,只能選擇盡可能降低成本。在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缺失、監管效力不強的環境下,經營者為降低成本,會出現原材料采購以次充好、食品生產無標準、食品加工流程不規范等行為,必然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二)高校食堂管理制度改革不到位
隨著高校食堂社會化管理的推進,經營模式徹底轉變了,但配套食堂管理制度未能及時跟進,食堂管理部門缺乏實質的監管權,無法形成有效的獎懲制度,食品安全違法違規成本低,使食品安全監管流于形式。
(三)高校食堂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
由于高校食堂采取社會化管理,經營者自主招聘食堂從業人員,入職門檻低,技術水平要求不高,難以從技術層面保證從加工到售賣各環節的食品安全。同時,高校食堂從業人員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不高,使食堂從業人員缺乏工作激情和熱情,職業道德缺失。這些問題都使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風險加大。
(四)食品安全監管技術手段不先進
高校食堂現有食品安全監管主要采用留樣檢驗、抽樣快檢等方式對原材料和成品進行風險管控,但主要靠監管人員現場觀察、試吃等手段實現,缺乏科學儀器設備的檢測分析,很難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的有效管控。
三、加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
(一)創新體制機制,落實監管主體主責
全面外包管理模式使學校失去了對承包者的約束力和監管的主動權,因此,創新體制機制是根本。建議:在學校投資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成立飲食管理集團,賦予集團財權和人事權,與學校簽訂經營合同和食品安全責任書,依法依規經營,確保學校對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管權,從根源上解決食品安全監管主體缺失、監管流于形式的問題。
(二)強化食堂人力資源管理
首先,嚴把“招聘關”,嚴格人員招聘制度,明確招聘資格條件,提升食堂從業人員整體技術水平;其次,建立定期人員培訓機制,重點開展操作技術培訓、食品安全法規學習和職業道德提升定期培訓,全面提升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和綜合素質,降低因人員引發的食品安全風險。
(三)整合學校資源,建立食品檢測平臺,確保抽檢制度落到實處
建立共享共贏機制,整合高校擁有的生物、化學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建立食品安全檢測平臺,為學校食堂樣品抽檢、原材料檢驗等監管活動提供服務,做到現場檢測,迅速出結果,確保原材料和成品食品安全管控的科學實施,確保原材料和成品品質,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發生概率。
這一舉措不僅確保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抽檢的科學有效,也實現了學校資源共享、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
(四)規范日常管理,建立從采購到餐桌的全程標準化管理流程
高校食堂的日常管理要統一標準,形成全程監管模式。原材料采購環節要嚴格規范招投標制度、明確供貨商資質標準,嚴格審核;生產加工環節按照食品生產加工行業標準要求,配合“亮廚”工程建設,建立規范操作流程,形成定期檢查與隨機抽檢相結合的管控模式;現場售賣環節按照食品零售相關衛生制度要求,采用現場監督、每日抽查方式進行監管,形成全程無縫監管。建立原材料留樣檢測、成品留樣檢測制度,利用檢測平臺實時監測,從中選取優質供貨商和優質加工經營者,建立信息庫,為選擇優質供貨商和經營者提供數據保障。嚴格執行剩菜剩飯每餐必清制度,食堂監管人員每餐檢查,發現問題,現場解決,不留食品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楊志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風險的防范與控制[J].管理觀,2019(4):87-88.
[2]盛松林.淺析加強與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J].食品安全導刊,2018(11).
[3]毛海燕.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應用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8(1):66-67.
[4]姜亮.試論高校食堂食品衛生安全的管理與對策[J].科技經濟導刊,2018(11).
[5]安外爾·麥海提.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控制研究[J].現代交際,2018(5):184-185.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