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昱鑫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給學校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資源,也為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生提供上學就業的更大可能性。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中,研究者們將其發展重點放在新型技術本身及其創建的各種軟硬件設備上,意圖以外部環境促進知識遷移,達到教育過程公平的目的。那么合理地挑選與使用技術、培養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信息素養將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教育技術 教育公平 信息技術 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243—02
教育觀念的變革,不只映射出一個國家想要培養出的是什么樣的人,也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教育能否適應時代潮流。但不論在哪個時代,不論出現了什么樣的新技術,人們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從未停止,教育也從未停止。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各種技術以各種形式影響并改變著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理念等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
我國在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隨著社會發展水平提升,我國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續提高,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小學義務教育達到很高的普及率。但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還是有明顯差距,男女兩性受教育程度也仍然存在一定差異。[1]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不同地區之間的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有明顯的區別:東部地區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而西部地區的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不如東部和中部。[2]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教育的矛盾是人民群眾對現代化教育的強烈需求與優質資源嚴重供給不足的矛盾”。[3]過去幾十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普及使大部分兒童有學可上,在教育起點公平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更多的家長開始要求優質教育資源(學校資源、教師資源、學習資源等)。[4]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校本差異與學生個人差異等原因使優質資源沒有得到均衡分配。
技術的出現又為教育帶來更多的公平。20世紀末,投影、電視、計算機屏幕能形象地將理論知識體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書本上平鋪直敘的內容。同時網絡發展,出現一種自由的教學方式——遠程教育,這種方式解決了一部分農村中小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21世紀的今天,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又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一股新的技術浪潮。
一、信息時代與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一直是實現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社會公平正義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各種教學資源、教育技術和教育理念不斷發展。經過一段時期的研究,決策者們發現通過信息技術可以促進教育發展,2010年5月,我國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其中列出獨立一章來闡述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綱要》確定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戰略地位。2013年出現太多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字眼:“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5]即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進而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信息技術到底有沒有促進教育公平,從現有政策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接受程度來看似乎已是不言而喻。信息技術為社會各界的各個領域帶去多元化、可選擇和易得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輕易獲得大量信息,學生的學習逐漸走向自助,在這種自助學習的模式下,使教學活動不只局限于學校這一固定的空間之中。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提供了一種教育公平的可能性。
二、人工智能時代與教育公平
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開發者們把互聯網中的虛擬世界延伸到現實世界,出現一批仿生、人機交互、虛擬數據與現實情境相結合的技術——人工智能。這種技術的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在機器上模擬、延伸和擴展出人的智能。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不僅僅是計算機科學的產物,它還涉及信息論、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等多門學科。教育學者們也正在這個交叉的學科中尋找其應用于教育公平上的潛能。
現階段的學校教學是“以學生為本”,學生本職即“學習”。暫且先不說學知識為了什么,單就學習的過程而言實際上是復雜心理交匯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激發學習內部動機、豐富學習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現階段正在為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而努力。社會各界的目光重點放在新型技術本身及其創建的各種軟硬件設備上,意圖以外部環境促進知識遷移,達到教育過程公平的目的。
三、利用技術促進教育公平
1.合理挑選與使用技術
教育中應用技術的未來目標是促進教學形態由低投入(被動型)轉向高投入(主動型),技術的本意是支持教育教學,用于教育的技術從性能上講有高低之分,但不管在哪一地區、哪個學校,不管是什么樣的技術,都要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選擇原則。總之,媒體的選擇需要因地制宜,它的主要功能還是促進學生興趣和認知發展,如果一塊黑板和一根粉筆可以達到相同的結果,有沒有技術的參與并無區別。
2.培養使用者認知能力和信息素養
對于使用者認知能力和信息素養的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這說明這兩個話題對于學習者(在這里指技術的使用者,不單指教師或者學生)的重要性。英國牛紐卡斯爾大學教育技術學教授蘇伽特·米特拉進行了長達10多年之久的關于兒童自主學習的試驗,他把這個實驗稱為“墻中洞”,并在2013年TED大會上提出“云學校”的概念。
所有的“墻中洞”實驗都是米特拉教授在貧窮落后地區進行的,他發現一群兒童可以借助一臺聯網的計算機,通過自我教學,通過八年級的計算機課程考試。說明兒童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自組織學習,而且學習效果與在校兒童是一樣的。[6]學習者不斷學習,說明他們保持著持續的好奇心,他們可以接納并樂意使用新技術改變自己的生活。因此技術的功能性及所達效果與使用者意識息息相關。
四、結語
不論是信息技術還是人工智能,抑或在未來更高級的技術,在改變這個社會的同時,必然也會不斷推動教育的變革。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技術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奇跡,它只是一種被用于強化教育的工具與支持,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效應都取決于它的應用者。因此在信息爆炸、各種技術浪潮翻涌的今天,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而異,懂得如何利用適宜的技術手段支持教育合理變革、促進學校與師生高質量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段成榮.中國人口受教育狀況分析[J].人口研究,2016(1).
[2]祝洪嬌.我國居民受教育狀況的性別和地區差異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2(10).
[3]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EB/OL].[2014-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4]熊才平,丁繼紅,葛軍,等.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整體推進策略的轉移邏輯[J].教育研究,2016(11).
[5]2013年中國教育行業信息化展望[EB/OL].[2014-01-17].http://tech.163.com/13/0415/14/8SGPEUN700094N0H.html.
[6]汪基德,閆荊京,汪瀅.“墻中洞”實驗的理論透視及啟示[J].理論探討,2015(1).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