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要:基于新時代全球化趨勢的人民幸福觀構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幸福觀構建中的文化發展理論,涉及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模型,在對其進行研究的時候,需進一步采取主客研究策略,澄清兩者之間的關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重新定位。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以集體、個體為研究對象,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幸福觀的構建進行深入闡述。
關鍵詞:社會文化 幸福觀構建 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246—02
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維度對社會主義幸福觀的終極要義進行了闡述,即: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人民幸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決現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矛盾。這五個維度方案,均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換言之,幸福觀的構建,離不開社會文化的發展,這也是本文討論的核心。
一、社會文化發展視角下的幸福觀內涵
哲學、社會學與經濟學對“發展”這一概念的闡述各不相同,其內涵也存在巨大差異。本文所闡述的內容為社會文化發展,故而,采用非定量人文因素的定義,即:“伴隨社會和歷史變遷,以生產力為內在驅動所產生的進步現象總和。”在此基礎上,結合迪爾凱姆社會團體理論、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等,對社會文化發展定義,可概括為:“以基層群眾為主體,以社會實踐為內在動因,創造的各種具有區域、民族、群體特色的社會文化的變遷過程,其目的是滿足群眾的自我實現需求,具有結構性特點。”
在上述定義下,社會文化發展視角下的幸福觀,其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
社會文化發展,其背后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形態的確立與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人的依賴關系”向“物的依賴關系”轉變過程,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①故而,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幸福觀構建,無法脫離社會文化的物質屬性,也具有物質性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社會主義幸福觀的本質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的關鍵是物質生活的極大滿足”,也就是說,基于任何條件的幸福觀構建,都離不開物質這一前提,以社會文化為視角的幸福觀構建,依然如此。而從另一方面講,就幸福觀本身而言,其實精神需求層次的內容,基于社會文化發展的幸福觀,便是通過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和社會文化的建設所獲取的心理上的自我實現。
2.具有個性和集體性的共同特點
社會文化發展中所形成的幸福觀,是各個階級共同努力所構建的以文化為核心的集體幸福觀,具有集體性的特點。但是,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目的、物質條件等方面有所不同,社會文化發展視角下的幸福觀對于每個人來說,不是統一的,而是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其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3.具有實踐性
社會文化發展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在實踐中由人民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以社會文化的發展為契機,其產生的幸福觀,同樣具有實踐性。馬克思將幸福觀與“真”“善”辯證統一起來,并確立了這兩者的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將幸福觀與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結合,在實踐中進行了豐富,確立了以人民為對象,以造福人民為目的、以文化生活的豐富為手段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為條件的幸福觀,同樣說明了其具有實踐性這一深刻內涵。
二、基于社會文化發展的幸福觀構建策略
本文從物質—精神屬性、個性—集體性、實踐性三個方面對社會文化發展下的幸福觀內涵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幸福觀構建策略的探究。
1.尊重人民群眾的物質選擇,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學者Ryan,Sheldon,Kasser 和 Deci構建了幸福感的自我決定模型,該模型從三個層次闡述了幸福產生的要素,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與關系需要。這三個層次要素,分別對應著不同認識階段、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社會文化發展,所涉及的實現途徑和表達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核心是人民的內源性追求。筆者對此模型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社會群體的幸福觀構建,同樣需要滿足這三個層次的內容,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社會文化發展的情況下,三類需要只能通過集體表達。換言之,人民幸福觀即社會幸福觀。因而,筆者認為,基于社會文化發展的幸福觀構建,首先要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手段,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社會經濟獲得穩定,從而為人民化的社會文化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比如:人民生活的富足,使得人民的主要需求從物質轉向精神層面。在“十三五”期間,社會文娛活動日漸興盛,從歌劇、話劇、相聲、小品逐漸日常化,到具有時尚特色的娛樂軟件用戶突破10億人次,這背后,均與物質密切相關。在社會文化的轉型和發展中,構建的幸福觀具有時代性,同時也與社會生產力息息相關。
社會文化發展具有前進性和曲折性,其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構建和諧社會,這兩者對人民幸福觀的構建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因此,幸福觀的構建,還必須以人民的精神需求滿足為重點。第一,大力發展民俗性文化,將民俗文化的發展與信息技術、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時代生產力代表聯系起來。結合傳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信息化手段,推動民間文化的傳播、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心理需求,促進幸福觀的構建。第二,大力提倡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改良,鼓勵人民參與其中,找到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內容,交流合作,從而實現集體幸福。第三,按照需求層次理論,分層設置社會文化活動內容。不同的社會階層對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社會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各個層次幸福需求,設置不同的文化內容。實行城鄉劃分、學歷劃分、職業劃分等。
2.尊重人民群眾的共性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個性實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內在心理行為有其獨特的文化根源,心理和文化存在“共生關系”。社會文化發展是影響幸福觀的重要因素,也是幸福觀構建的關鍵。但是,由于幸福觀構建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有著其共性和個性。在幸福觀的構建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首先,要尊重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共性需求,對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文化,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強制發展或者改變,而是由人民共同選擇,促進此類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比如人民喜聞樂見的戲曲文化、歌曲文化等,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要充分挖掘這類文化的內涵,融合時代內容進行推廣。其次,要尊重人民對文化的個性需求。由于我國的城鄉居民認知存在差異,因此要以多元文化的視角進行幸福觀的構建,讓每個人都能在文化學習中汲取營養,都能獲得幸福感。
3.鼓勵“真”“善”文化構建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與“真”“善”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社會文化發展規劃中,也要融入“真”“善”文化。結合“真”“善”文化實踐性的特點,可以通過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專項基金設置、鼓勵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社會性文化組織等,為人民創建更多的文化學習機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讓人民在參與中成長,在參與中獲得幸福感,在參與中得到情感的滿足。
三、結語
本文從物質、精神、個性、共性、“真善”的角度,結合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幸福觀構建策略進行了研究,能夠為新時代人民幸福生活的創建提供可行理論。
注釋:
①見馬克思《1857—1855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參考文獻:
[1]丁春華.文化價值對文化幸福的影響——以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為例[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2):218-221.
[2]秦培濤,趙閃,吳猛.“幸福夢”的文化引領:幸福觀教育[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16(1):73-77.
[3]袁祖社.生態文化視野中生態理性與生態信仰的統一——現代人的“生態幸福觀”何以可能[J].思想戰線,2012,38(2):45-49.
[4]蔣穎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J].傳承,2012(17):48-49.
[5]巢傳宣.從水文化的起源探尋我國集體主義幸福觀的生成[J].農業考古,2010(3):207-20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