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丹
摘 要:詩歌是中職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三二分段考試與春季高考中的必考題目,其重要性不言可知。意象作為詩歌中的重點掌握部分,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也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意象的抽象與作者情感的多變,導致學習者在學習中無法摸索分析與鑒賞方法。本文對詩歌意象的相關學習有一定淺顯的幫助,對于提高鑒賞水平、技巧的運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詩歌 意象 技巧 中職語文
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題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而言之,意象就是將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客觀物象之中,也可以說是情感和物象的巧妙結合,是賦有某種特定含義和以為的具體形象,從而將較為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換而言之,就是語文描寫手法中的“借景抒情”。
一、意象的作用
1.寄托情感,賞心悅目
意象最主要的作用便是寄托作者的情感,從而使情感得以鮮明生動地表達。詩人多是浪漫的,大部分情感是充沛而多情的,古代詩人更是如此。情感的“泛濫”不得已直接抒發,便將情感注入自己認為能夠表達情感的物象中,加之精心布局,使詩歌少了直抒胸臆的果斷,多了一絲賞心悅目的情調。
2.意同象異,創意無限
物象有限,但情感是無限的,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環境所產生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從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詩歌主題往往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一首能夠千古傳唱的詩歌便需要巧妙的意象來幫忙表達其暗含之意。比如表現愁苦,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與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便是很好的對比。同樣是愁苦,因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境遇,兩位作者用不同的意象表現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3.隱晦抒情,回味無窮
意象是隱晦抒情的代言詞,將難抒之情,難言之理“一鍵解決”。所謂“言不盡意,立象盡之”便是這個意思。很多詞匯是不能得到“言有盡意無窮”的表達效果的,所以,采用意象這種手法,可以為讀者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與回味之處,能夠將詩歌中不確定的暗含深意更為泛泛地展現出來,更多的是讓讀者帶著想象走進作者的內心,引起心靈深處的共鳴。
二、中職語文中的意象
意象的抽象與難以判斷一直困擾著正在學習語文的中職生們,然而書本中意象其實仔細觀察與歸類,依舊有章可循。中職語文更強調基礎知識的扎實,所以詩歌意象的學習其實可以化繁為簡。
1.意象與意境
意象與意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在詩詞鑒賞過程中。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曾說:意境是審美的想象空間,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所展現出來的氛圍和情調,其中多是使用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等多種方法。意象則是主觀之象。兩者共同之處:都是抽象的,需要體悟和想象的。兩者也是有所聯系的,意象是構成意境的主要手段。
(1)一象構成一境。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意象構成了整個意境。在語文課本中最為代表性的便是劉禹錫的《陋室銘》。《陋室銘》中,作者通過對房間及在其中發生的生活故事的描繪,竭盡全力地描繪陋室之不陋,充分表現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簡單的房子,卻因為作者內心情操的陶冶將其升華,陋與不陋全在于世人眼光的不同。在這里,作者用簡單的91個字闡述了自己對此意象的感情,從而形成了作者對于高雅追求的意境,讀者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2)多象構成意境。通過羅列多個意象從而構成一個整體的意境。這樣的意象與意境的結合在詩歌中是最普遍的。往往一個意象所支撐的意境也許會單調一些,然而多意象則不同,可以將作者的情感更為立體地展現出來,畫面感十足。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意象簡單直白,但是大量的羅列,卻將畫面詳盡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每讀一物有一感,情感的復雜匯總到一起所形成的畫面與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鳴——凄涼、哀愁。思念故鄉無法寄托,用直抒胸臆反而略顯做作,所以作者通過意境展現,內斂含蓄,又不乏充沛情感的流露。
2.意象的種類
意象種類的分法有很多種,這里所講的是通過情感劃分。
(1)送別類。送別類的詩歌展現的是對友人、戀人、親人等不舍之情,以及離開后的思念之感。回看中國的詩歌,數不勝數的送別詩中直接抒發送別之情的數量并沒有很多,運用意象去表達情感的送別詩卻大量存在。經典意象便是:楊柳,取“柳”之諧音“留”之意。其中比較經典的便是劉禹錫的《楊柳枝》,“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由此感嘆人間之別離。
(2)愁苦類。上文說道,詩人多是感情充沛的,而寫詩便給詩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發泄情感的地方。愁苦類的詩歌在整個詩歌體系中數量之龐大無法計算。正是因為這樣,中職生的語文書中的詩歌也有多首是關于愁苦的,但愁苦的類別不同。這里僅就課本出現的內容劃分為兩類:壯志未酬、相思愛情。
壯志未酬的代表詩人便是杜甫。因為杜甫命運多舛的一生,導致他的詩歌多半帶有“沉郁”的色彩。仕途不順,多次被貶,使杜甫難以抒發內心的愁苦,便借助詩歌來宣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詩,通過“落木”“長江”的秋景來烘托自己內心的“艱難苦恨”的愁情,從而表達出自己壯志未酬,卻“繁霜鬢”的悲哀與無奈。
一說到相思愛情,不得不提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課本中的《一剪梅》便是詞人情感表達的經典。整首詞上闕沒有出現一個愁字,通過羅列殘花、獨舟、錦書、大雁、滿月等相思的意象卻句句盡顯愁情。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3)抒懷類。上文說到的壯志未酬是愁苦的,而這里說的壯志未酬卻是樂觀積極的——蘇軾。蘇軾的一再被貶與官場失利,少了一份惆悵,多了一份坦然,并透露著樂觀與積極。雖用周瑜與自己作比較,但并沒有一次襯托自己的悲哀,反而抒發了自己“人生如夢”的人生觀,不得不為人所贊嘆。這里羅列的“大江”“千堆雪”,想要展現的是身為一名豪放派詞人的豪邁與大氣。
說多了古代詩歌,將眼光放到現代,我們的目光永遠追隨著在詩詞上多有造詣的偉人——毛澤東。他是現在豪放派詩詞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意氣風發,代表作:《沁園春·長沙》。上闕景物之繁多非無章法可循。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靜到動的意象:山、江、船、鷹、魚……這些意象的羅列所展現的畫面便是一幅生機勃勃的秋景圖。由于情感的不同,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抒發的情感自然也是不同。“自古悲秋多寂寥”在毛澤東這里被全面地推翻,他看到的完全相反,反而將秋日的生氣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意象分析的技巧
意象的分類可以使我們對于意象所帶有的情感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在不同的情況下,相同的意象所展現的情感也是有所差異的。這時便需要和其他相關內容結合著分析,從而更為準確地分析和鑒賞意象。這里談的有兩點:詩歌內容、時代背景。
1.結合詩歌內容
分析一首詩歌的意象,首先要弄明白整首詩歌都寫了些什么,也就是所謂的詩歌畫面感。能夠身臨其境,將自己置身于詩歌所呈現的畫面當中,從中體悟作者描繪的場景是怎樣的,這樣利于我們分析意象在其中的作用。同樣都是江水,“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江”與“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江”所呈現的畫面感是不同的。杜甫筆下的“江”是綿綿無盡,透露著一種蕭條與無奈;蘇軾的“江”卻是蕩氣回腸、豪邁瀟灑的。所以,意象在不同的詩歌內容中所展現的深意是不同的,因此,結合詩歌內容很重要。
2.結合時代背景
每一首詩歌都有對應的時代背景和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作者抒發情感的根本,也是源頭。太宗盛世與南唐衰敗兩個大時代背景下,詩人的心境也是有所不同的。盛世更多的是生活愉悅,百姓安居,對應的意象也更是積極想象,即使有挫折也用極其樂觀的心態去看待與應對。“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都是很勵志并且能夠鼓舞人士氣的詩句。它們都出自唐朝,那個中國古代最為繁華的時期。“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這樣的詩句在盛唐是不會出現的,少了一絲生氣,反而多了許多惆悵與苦惱。這是南唐主李煜的“愁”,它是剪不斷的,更是多得如“春水”一樣向東流走的。雖然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然而在這里分析時,我們就不能僅僅靠厘清詩歌所講內容那么簡單了。他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與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這里的愁苦有了時間上的長久永恒,有了滿江春水的無窮無盡,耐人尋味。
詩歌意象的魅力無窮無盡,需要我們去挖掘,也需要用發散性思維去分析,只有這樣,意象的深意才會被發現,能夠更多地去體悟詩人從中所表達的情感。中職生的詩歌鑒賞深度不會很大,需要用較為系統的眼光去看待。所以,在今后的鑒賞中,意象鑒賞要發揮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郝婷婷.人教版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意象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2]何淑媚.意象 意境 情感——中職生鑒賞古詩的三種技巧[J].大家談,2012(5).
[3]趙天一.中國古典意象史論[D].西南大學,2012.
[4]呂敏嬌.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意象解讀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