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艷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經濟建設離不開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的展開,同時也是振興農村的根本所在。經濟發展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振興鄉村戰略的推動與實現。本文首先闡述了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隨著改革的開放,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與進展,人民的生活溫飽,吃穿住行都發生了變革,不僅物質生活豐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大力的建設。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我國農民普遍收入增高,生活質量也顯著提升,“三農”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來,“三農”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如不斷持續下降的農業生產力,農民增收空難,農村人口流失等,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亟需解決。
一、 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只有清楚的認識到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及時的加以解決,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
1.生產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1)缺乏水利水電設施。在水里水電設置配置方面,我國農村建設一直不夠完善,且已有設施也不符合國家的水利水電建設標準,此外,還存在著認為的破壞沒有得到及時的修繕,以上多種因素的存在導致水里設施無法良好的實現抗旱、排澇等功能。水利水電功能性的缺失,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就會嚴重的影響農村的生產,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2)基本農田的過度破壞。作為農村的基本生存保障,農田是生產糧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我國縣級政府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為了加速工業化的發展,取得工業財政的稅收支持,過度的開墾農業土地,將農業土地工業化,導致可用于農業種植的農田逐年遞減,農村產出也隨之不斷降低,農業種植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3)缺乏相應的農業生產配套措施。在科技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農業生產的地位日益低下,社會關注的重點從農業生產轉移到了其他因素的發展,因此,農業生產所需的生產措施缺乏,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導致生產基礎不夠堅固,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2.薄弱化的農村集體經濟。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看,集體經濟是最主要的發展措施與手段,也為改善“三農”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夠有效的推動、落實鄉村振興策略。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于薄弱化,沒有較強的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沒有承擔市場責任的能力,大多數的農村集體經濟都面臨著經營困難、融資困難等難題,甚至多面臨倒閉,擔負著沉重的債務。因此,薄弱化的農村集體經濟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穩固發展。
3.不合理的農村土地政策。目前,農村人口流失嚴重,根本原因在于青壯年勞動力的城市務工化,人口逐漸的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村的人口構架多為婦老病弱,無法實現有效的農田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盡管我國針對合一問題實施了土地流轉制度,但該制度存在并不十分的科學合理與完善,因為大多數的農村居民由于思想的制約,大都寧愿選擇貧窮也不愿流轉自家的土地,此外,土地流轉制度還存在產權分配不清、收益分配不均、相關流轉政策不公開透明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不重視農村科技力度的發展。在農村科技問題的關注與發展上,我國較發達國家有著顯著的差距,不僅投入的水平較低,也遠跟不上我國總體的經濟發展趨勢。例如:雖然我國農業部門大力宣傳與推廣重視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但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很難加以落實,且基層的農業機構沒有足夠的科技發展資金與資源。此外,對于農村科技發展,還存在著相關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資源資金與人才的雙重缺失,不僅導致農村沒有完善的科技發展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服務體系對先進科技技術的推廣,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 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
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只有建設期良好的農村基礎設施,才能在根本上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因此,應加大我國各級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大力推動基礎設施的關注與投入,肩負起農村經濟建設的責任與義務,著力于農村水利水電、通信、信息化建設、道路建設等部門的建設,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政策與資金上的支持,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2.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集體經濟的良好發展。因此,基層的農村管理人員要提高對集體經濟的認知,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貫徹落實黨的發展方針,從而加速鄉村振興的建設,推動經濟的發展。
(1)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從集體經濟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應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鼓勵具有實力的農民共同就集體經濟發展開展合作社,例如:特色養殖、工藝品加工、特色種植合作社等,用合作社模式引導多元化的集體經濟,以提高其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2)規?;陌l展模式。消費產業鏈的規模化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農村經濟的穩固發展。因此,縣級政府部門應當大力推動農村龍頭企業的培育與幫助,以此來吸引更多的相關社會投資,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農村經濟發展,從而有效的提升鄉村振興的實力。
(3)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從本質上來講,支付的扶持與資助是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縣、鄉級政府部分要積極的投身于農村信用社等農村機構的建設當中,并加強農業金融機構與農業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力的政府支撐,降低農村集體經濟的融資難度,確保資源、資金完善的農業集體經濟發展。
3.加強農業科技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建設,因此,首先要提高人們對發展過程中科技力量的認知,進而加強農業科技的投入;其次,還要改革相應的科技建設體制,完善農村服務體系,貫徹落實先進科技的推廣,對農村實施定期的勞動技能培訓,不僅能讓農民掌握能夠良好生存的一技之長,還能提高相應的勞動生產里,促進農業的效益提升,加速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主要受到設備資源短缺、資金短缺、勞動力匱乏、科技水平低下等問題的限制。因此,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良好發展,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必須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重視,并將農村經濟發展與我國民族復興的使命齊頭并進,大力扶持農村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麗芳.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9(25):1-2.
[2]姜海生,海丹,張筱峰.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9(15):176-177.
[3]朱令嫻.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5):8-9.
[4]王文紅.淺析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國企研究,2019(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