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設計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作業。本文結合初中課堂教學實踐,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闡明地理作業設計的要點。
【關鍵詞】初中? 地理作業?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68-02
地理學科,一直以來就不受學生重視,雖已被列為中考科目,但受課時限制,在平時總會有些學生以各種借口不做作業,即使交了完成質量也不高,為此筆者對初中地理作業設計做出了一些嘗試。
一、提高地理作業設計質量
現實教學中,作業的主要功能仍停留在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層面,往往單調、重復、內容窄、量多、答案固定,這與新課標理念背道而馳,為充分發揮作業的發展性功能,我認為作業設計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變革。
1.變革地理作業形式
地理作業的形式大多以選擇、讀圖填空為主,再輔以少量的繪圖題,形式單一,教師可以對作業設計的形式進行創新。
(1)設計開放型作業
開放型作業的內容、答題形式以及解法都是開放和半開放的。例如,在學完“學會閱讀地圖”,可拓展引導學生辨別生活中的方向,如:在城市中怎樣判別方向;如果丟失了指南針在野外迷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哪些方法辨別方向等。在解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運用多種思維能力,為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探究提供了空間。
(2)設計反思型作業
反思型作業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鼓勵在思考、探究中系統性地解決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反思能力,我們可以設計地理小論文、小報、信息發布會等反思型的作業。例如,在學習“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后,指導學生結合鎮江本地的空氣狀況,分別從空氣質量預報、污染來源、影響和“我是環保小標兵”四方面入手,動手制作地理小報。
(3)設計合作型作業
合作型作業,就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作業的形式。如:在學習“氣溫和氣溫的分布”之前,可提前讓同學們六人一組,分三個時間點進行氣溫觀測,每天做好記錄,每組一星期,四星期一總結,最后匯總,分析當地氣溫變化特點,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建構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2.改進地理作業內容
地理作業內容基本源于書本,課外內容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從作業的內容來看,初中地理作業內容應該做到:
(1)內容要有趣味性
富含趣味性的作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在思考、探究中自主解決問題。例如,學習“板塊運動”時,講述地中海 “幽靈島”的傳說,通過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火山形成的原因和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內容要有生活性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所以作業內容必須立足于現實生活經驗,用鮮活的信息充實教材。如學習“聚落的發展和保護”,可以組織學生尋訪本地傳統聚落,在尋訪中觀察傳統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了解在保護傳統聚落中做出的努力,以及保護傳統聚落的做法等,讓作業成為聯結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
(3)內容要豐富化
新課程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其中,社會熱點事件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在講“季風氣候顯著”時,我們可以利用“2010年西南大旱”“2019年臺風利奇馬”等材料設置作業情境;在學“板塊運動”時,可運用“中國汶川大地震”、“日本關東九級強震”材料啟發學生思考,不僅讓學生運用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國家的情感。
二、控制地理作業設計數量
為切實增強作業針對性,教師要盡量將地理作業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設計階梯式、范例式作業,減輕學生負擔。
1.階梯式作業
階梯式作業既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縮短作業時間,又能讓學生感受到作業的樂趣。教師可設計三個梯度的作業:即A類基礎知識題、B類能力提升題和C類課后拓展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A類題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有利于他們獲得成功的快樂,增加學習信心;B類題形式靈活,讓中等學生“跳一跳,夠得著”;C類題有一定難度,主要針對基礎好的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思維和解題方法。
2.范例式作業
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學”理論,這種理論的基本思想對作業設計也有很大影響。教師應該摒棄題海戰術,通過設計具有“范例性”的例題,突出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從而使之更具遷移性,學生通過這類作業可以達到練一題而通一類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并實施作業就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讓我們在作業設計的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學生愛做地理作業、愛上地理課。
作者簡介:
孟培(1986-),女,江蘇鎮江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