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才
【中圖分類號】G434;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237-02
新的時代背景下,以“骨干引領、校際共研、教學互訪、同伴結對和跨校服務等形式”[1]的聯片教研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其中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和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成為最大的亮點。但是,并非一所學校的做法完全可以“復制粘貼”到另一所學校,其中的模仿、借鑒、互動值得商酌,值得邁開建設性的步伐。
一、技術:該出手時才出手
正式上課前,先照搬另一所學校的形式進行“磨課”,以下是一些教學片斷:
大屏幕上出示幾個描寫風聲的詞語:“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然后讓孩子們說說:“你在哪里聽到過這樣的風聲,這樣的風聲帶給你怎樣的感覺?”沒等孩子們回答,我就利用多媒體出示了動態的圖片、變化的聲音和特意配上的“畫外音”:清晨公園里的微風是“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夏天下暴雨前的狂風是“雄偉的樂曲”和“充滿力量的聲音”。
本以為,通過多媒體出示這樣的動畫,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情況下的風聲,體會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聲音——足夠清晰變化的聲音、足夠吸引眼球的畫面、足夠指向明確的提示。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孩子們就此停頓在微風和狂風中,而對其他的聲音缺少了必要的探索,缺少了豐富的想象,缺少了有效的品味。試問:“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真是就只是清晨的微風嗎?難道不可以是晚風,不可以是春風?不可以是樹林中的風?“狂風”難道僅僅是暴雨帶來的?難道不能是巨浪?不能是瀑布……
課后,我征求大家的建議,教研組長說,這樣的引入很“拉風”,很形象,但是,唯美的畫面之后,換來的是孩子們想象力的枯竭。同年級的劉老師說:“剛剛上課,孩子們還沒有來得及想象,你就直接用信息技術視頻給出一連串聲音及其配套的畫面大數,未免太早了吧?”還有一個老教師說:“對于三年級的孩子而言,先讓他們盡情想象、交流、匯報,再出示這個視頻比較好。”主管教學的副校長說得更全面:“第一不能過早介入多媒體畫面,第二最后介入時,也應該是一個全面的、集合了多種聲音和多種畫面的視頻”……
二、重構:“盡情想象”不可缺
聽著老師們的你一言我一語,我驚出了一聲冷汗:是啊,如果缺少了對孩子們想象力、思維力和表達力的有效激發,那么,即便信息技術視頻多么耀眼,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得不償失的。而且,我也深深體會到,信息技術的介入不應僅僅考慮到美好的意蘊、聲音的變化、大自然的神奇,更重要的是充分考慮到這樣的畫面介入進來時,時機是否合適,效果是否明顯,其思維是被拘囿,還是被拓展了?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教學環節:
1.大屏幕上出示幾個描寫風聲的詞語:“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然后讓孩子們說說:“你在哪里聽到過這樣的風聲,這樣的風聲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2.除了現實中的風聲,你還在哪里聽過這樣的風聲?比如,電影中有沒有狂風大作的場景?還比如可以趁機讓學生讀讀課后鏈接中的葉圣陶的《瀑布》,學生可能會一下子打開思路:瀑布聲、波濤聲、雷電聲……
這一過程中,要讓孩子們隨意交流、盡情想象、大面積練說,在此基礎上,最后出示多媒體動態畫面:公園里的微風、湖面上的微風、樹梢上的微風……海浪撞擊巖石的聲音、百鳥爭鳴的聲音、山洪暴發的聲音……并告訴孩子們:大自然中處處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只要我們是有心人,就能聽到,就能分辨,就能描述。
三、落實:螺旋上升有保證
課后,大家評論:這樣的設計更符合孩子們的認知規律,符合“螺旋上升”的路子——最后的多媒體畫面是在孩子們的充足思考、想象、交流的基礎上,才“登臺亮相”的,而這正是對孩子們想象力的一個恰到好處的補充。從另一個層面說,孩子們的想象和多媒體畫面之間一定有落差,誰先出場,決定了“落差”的大小。先出示多媒體畫面,孩子們就沒有想象的余地;以孩子們的充足想象為前提,一點一滴地有順序地讓多媒體畫面“登臺亮相”,則拉大了“落差”,而這正是豐富孩子們言語力和想象力極好的契機。
這次磨課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在想,盡管“信息素養、創新素養、自我管理素養是教師的三大核心素養”,但“該出手時再出手”才是“自我管理素養”的體現。并非什么時候都可以讓現代化技術大顯身手,并非任何情況下多媒體都可以讓孩子們收獲到累累碩果。在聯片教研活動中,我們要正視孩子們想象力的激發、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思維版面的擴大,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技術視頻“亮相”的最佳時機,而這,也恰恰是多媒體介入到小學語文課中的現實意義,語文教師,應該是這種巧妙時機的把握者、參與者和調控者。
參考文獻:
[1]張勇.聯片教研:城鄉教師共同成長的有效途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8):31.